-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5例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35例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提高急性脑出血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认识。方法:分析2012年4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并发下肢静脉血栓35例临床资料。结果:1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14例行下腔静脉放置过滤网,其中2例因肺栓塞而死亡。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放置下腔滤器可有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且在脑出血稳定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126-0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下肢静脉血液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而导致血流障碍,引起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下肢静脉血栓是脑出血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形成,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症状不典型或经常无症状,多数肺梗死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展而来。在未予预防措施时,文献[1]报道在合并偏瘫的卒中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可高达50%。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减少,又多存在内皮功能受损,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故下肢深静脉易形成血栓[2]。笔者通过35例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提高对本并发症的重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1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过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诊断为脑出血。参照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经下肢血管彩超和血浆D-二聚体检查,35例患者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其中男20例,占57.1%。女15例,占42.8%。年龄52~85岁,平均(68.0±9.8)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3例,占65.7%;脑叶出血8例,占22.2%;脑干出血2例,占5.5%;脑室出血1例,占2.8%;小脑出血1例,占2.8%。既往史: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8例,心房颤动9例,高脂血症10例,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者8例。下肢静脉血栓类型及部位:所有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均经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其中26例发生在患者瘫痪肢体,6例发生在双下肢,3例发生在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16例,肌间静脉血栓19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2 d内发生者2例,3~7 d发生者28例,7~14 d发生者5例。
1.2 治疗方法
对有血栓既往史、下肢瘫痪、血液高凝状态等患者,采用间歇充气压力泵,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发生[3-4]。对于大部分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证实颅内无活动性出血,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抗凝药物的使用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能够起到迅速的抗栓效果,阻止血栓的继续形成[5]。只要血栓生成速度能得到控制,有时甚至可以建立早期的循环再通。低分子量肝素有许多优点,因为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每天只需用药1~2次。两项小样本随机试验在脑出血发病后第4天或第10天开始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的患者中,未发现出血风险增加[6]。在脑出血指南中指出,在证实出血停止后,卧床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1~4 d后可考虑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为Ⅱb级推荐、B级证据。
2 结果
1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14例行下腔静脉放置过滤网,其中2例因肺栓塞而死亡。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其好发部位是小腿静脉丛和瓣膜凹处以及髂股静脉处,由于某种诱团(如脱水剂使用不当),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很容易在这些部位形成血栓,血栓在上述部位形成后可逐渐向近端或远端扩展。早期发生在小腿处的血栓无明显症状,因部分血栓可以自溶,故很难引起注意。尤其是一些发生在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往往无肢体肿胀等表现。而肌间静脉血栓是下肢深静脉起源之一[7]。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其原因在于小腿肌肉内静脉瓣数量相对少,血流速度慢,周围无坚硬组织,管腔易扩张,交织成静脉网。在本研究中,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4.2%。文献[8]报道,年龄65岁,静脉血栓史、手术或外伤史(近3个月内)、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种情况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1946年Virchow提出的血栓形成机制:(1)血流淤滞;(2)血管内膜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认同。具体机制:(1)血流淤滞,由于脑出血偏瘫后,活动减少未及时进行患肢的按摩及被动活动,使患肢肌肉松弛,不能有效地舒缩血管,静脉血流瘀滞,静脉失去肌肉泵的作用。肌肉泵的作用消失后,原本可以通过肌肉收缩舒张作用来获得能量的静脉将失去动力,就好像汽车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