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中疑问语气词和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对比探究
《孟子》中疑问语气词和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对比探究 引言
语气词表示说话者或叙述者的语气,情态。根据语气词在剧中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近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语气词基本只在句尾出现,所以可从他们在同一位置这一基点来研究他们的不同点。像《孟子》这样的古文语气词的研究却十分的多,究其原因,是其语言十分口语化,语气词相对丰富,散文气势又十分磅礴,所以对我们判定和分析语气词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孟子》中疑问语气词跟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对比来了解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演变。
《孟子》语气词与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孟子》是先秦典籍中诸子散文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战国中期,是以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提问对答的形式来行文的,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能够反映战国中期的语言面貌。其研究的语法方向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和单位词,代词,副词,借词和连词,语气词和叹词,其中语气词分为句尾语气词和句首、句中语气词。
古代语气词按表达的语气分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提顿、委婉等,其中,“提顿”用于句中,主要是主语之后,作用是提顿,即提示和停顿,是使语气舒缓,如“也”。“委婉”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同时也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如“其”。但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已经没有了,现代汉语只有句末语气词,本文从疑问语气方向进行对比分析。
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孟子》中“也,乎,哉(反问)”与现代汉语中“吗、呢、吧、啊,呀”的对比。
1,“也”
“也”在《孟子》中出现过1036次,其中有87次用于疑问语句的末尾,不少语法学家(如杨树达,吕叔湘、裴学海等)认为这种用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也”表示了疑问语气。其实,《孟子》中有些句子中的疑问语气并非语气词“也”所表示的,而是句中的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表示的。
“何以谓之狂也?”(《尽心下》)
此例句中的“也”可以转换成“呢”,从他们的转化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也”在本句中是依靠“何以”这一疑问代词来表达疑问语气的,而用“呢”可以将“何以”去掉而直接表示疑问语气。当然,《孟子》中87例“也”语气词的例子中,也有句子本身不带疑问词,直接用“也”表达疑问语气的例子,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告子上》)
在此例句中,可以直接替换成“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句子的语气当然可以通过句子的语调来表示,可见“也”在担当疑问词的时候需要疑问代词或语调的配合,其在句尾的疑问语气不如“呢”强烈。
2“乎”
在《孟子》的句尾出现了166次,其主要作用是表示疑问语气。它可以分别用于是非句,正反句,反问句,选择疑问句末尾。
3“乎”在是非句中,
“乎”在是非句中出现了50次,在这类问句中,“乎”表示疑问的语气最明显,若去掉“乎”就没有疑问语气了,句子也就成了一般的陈述句、描写句或判断句了。
“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公孙丑下》)
此句中的“乎”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同样疑问语气颇重的“吗”转换。但在语气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细微的差别,古人将“乎”读成阴平时其表疑问就有一种正式略带强硬的语气,而现代汉语的“吗”读阳平时多了一种含蓄,柔缓的语气。
3.1“乎”用在选择疑问句末尾时,多数时候可译为“呢”。
“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告子上》)
此例句可用“呢”代替“乎”翻译出来。这种句式中的“乎”,疑问语气比反问句中的“乎”还弱。去掉“乎”,句子仍带有选择问句的语气。因此,从这可以看出如果用“呢”来替换,那么本句的语气会增强,比原本不用任何语气词的时候要强,附带着有委婉询问的语气。
3.2同时,“乎”也有表示测度语气的时候,这种用法是从表示疑问语气的用法中引申发展出来的。
“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公孙丑下》)
此例句中的“乎”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气词“吧”来替换,都可以表示一种“大概,可能”的推测语气。但我们可以从语调的角度来看,“吧”有些微的肯定和确定的语气,“乎”在比较中略带委婉。
4“哉”
“哉”在《孟子》中出现了102次。
4.1“哉”可用于其他反问句和特指问句中,仍然表示感叹语气,不少语法著作和词典都以为“哉”表示的是疑问和反问语气,但我认为,在有些句子中语气词“哉”仍然表示感叹的语气,句子的疑问和反问语气是由剧中的疑问词语表示的,如果去掉原句中的疑问词语,这些句子就只有感叹语气而无疑问、反问语气了。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此例句中的“哉”在去掉疑问词“焉”后,可以和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吗”转换,但可以明显的看出“吗”的疑问语气十分重,就算去掉“焉”之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SNS柔性防护系统在公路高路堑边坡中综合应用.doc
- SNS环境下智能学习平台设计和实现.doc
-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应用.doc
- SPA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doc
- SPOT5遥感影像图在土地调查中应用探究.doc
- SPSS软件在高中生能力素质和其对成绩影响领域应用研究.doc
- Stathmin蛋白在肿瘤探究中新进展.doc
- 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渗透.doc
- Students’ Ability Evaluation Structure Model of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doc
- SS8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与常见故障处理.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