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可忽视中国民族舞之根
不可忽视中国民族舞之根 摘 要:民族属性的淡化,民族面孔在舞蹈行业中的消失,是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其实这是我们当代舞蹈文化发展中特别应当自我警醒的危机意识。事实上,“民族舞属性的淡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舞蹈本题的萎缩”所导致的,一方面是由于滋养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失去关爱而萎缩,一方面也由于艺术工作者视为传统“旧物”并对之盲目革新而淡化甚至扭曲。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应强调保护,使其按照自己的轨道迅速发展。
关键词:民族舞;原生态;民间舞蹈
中国舞蹈的前辈孙颖先生曾说过,要把舞蹈当作一种文化形态去认识,文化的民族印记来自于民族文化沉淀的流程,舞蹈的艺术定位只搞技法不搞文化只能使民族的面孔在舞蹈行业中消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大量的舞蹈素材。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舞届前辈对当今舞蹈的思考
“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的结果在今年刚刚揭晓。一等奖的论文每届只有五篇左右,我们就能知道这殊荣来之不易。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及第四届和第五届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的两篇论文,他们分别是资华筠先生的《繁荣中的忧思》和孙颖先生的《说古论今》。资先生的论文有一个副标题,叫做“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孙先生的论题颇为阔大,但据其论述似可标上一个“振兴民族舞蹈文化的思考”的副标题。
在资先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其所忧所思是由“大晚会”综合症所引发的。它所说的“大晚会”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而进行的“综合拼接型”的制作,这种制作少有独特鲜活的形象塑造和创造的灵性,因而形成了雷同化的艺术模式并衍生出“综合症”,其最本质的呈现便是“舞蹈本题的萎缩”――舞蹈在歌声云集的晚会“主动脉”中成为速效制作流程中无法摆脱的蹩脚陪衬。与此同时,资先生指出了与“大晚会”综合症相关的倾向性问题,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民族舞属性的淡化”――这突出体现为打着“民族舞”旗号把“劣质洋荤”当“创新”。也就是说,是“舞蹈本题的萎缩”和“民族舞属性的淡化”激起了资先生深深的忧思。
而孙先生的《说古论今》,着眼点在于强调今日的民族文化振兴不能脱离对民族历史传统的心理感应,不能脱离对民族荣辱、民族功利的感情认定。无独有偶,孙先生也认识到“洋荤”――从芭蕾的“科学”到现代舞的“自我”乃至蹦迪、摇滚的“时尚”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凌辱”。他反对强调自我“就绝不理睬历史传统和民族群体”,他反对大搞舞台机巧的“时尚化”而导致舞蹈本体丧失的“创新”。为此,孙先生强调说“要把舞蹈当作一文化形态去认识”,强调说“文化的民族印记来自于民族文化发展积淀的流程”,强调说“舞蹈的艺术定位只搞技法不搞文化,只能使民族的面孔在舞蹈的行业中消失……”
从上述中国两位舞界前辈的思考中可以看到,他们十分担忧舞蹈的民族属性的淡化,十分担忧民族的面孔在舞蹈的行业中消失。这种现象是我们在当代舞蹈文化发展中特别应当自我警醒的危机意识。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盟诸国当代舞蹈文化发展中都可能发生并必然为之担忧的意识。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强势经济而至的强势文化对我们潜在的威逼和无言的胁迫所引发的意识。这是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积极克服的意识。在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问题确实值得讨论。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说:“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等各类舞蹈的互相交融和渗透,是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无法回避的事实,这种交融有利于舞蹈艺术的创新,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生硬地互相模仿而不是真正地吸收,使各类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在所谓的交融名义下丢失自己的特色,归于一种大杂烩。”对其它舞蹈动作的照搬、结构的复制等现象在很多民族民间舞创作中反而被误认为是“创新”,以至许多“原创”的民族民间舞毫无特色,动作、造型、结构等惊人雷同,民族舞看不出民族特色,民间舞找不到民间风味。专家们由此强调,必须重新理解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概念。“原创”不应是简单的“七拼八凑”,一部“大杂烩”式的作品,尽管是编导自己编排的,也称不上“原创”。其它舞蹈的表现形式,在吸收和借鉴中必须符合民族民间舞的“根”,而“根”是从原生态的民族风俗和民间生活中挖掘提炼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舞蹈语汇。我们提出重新理解“原生态”,就是为了反对打着创新的名义来破坏民族民间舞艺术的健康发展。杨丽萍的《雀之灵》《云南映像》等经典作品,同样大量借鉴了其它舞蹈艺术的语汇,绝对是创新,然而,其民族特色之鲜明,无论任何人都无法否定。这样的创新,才称得上是对民族民间舞的保护和发展,才是真正的“原创”作品。舞蹈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与民族的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