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历史变迁 摘 要: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色,从自然观的角度,它以整体自然论、朴素的系统方法看待宇宙,把人作为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生态文化长期以来影响并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生态环境的发展,并对现代可持续发展新战略起到很好的历史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环境 生态环境 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保护自然的思想和制度,可以称之为传统的生态文化。它在中国文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调人与自然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兴有替,先秦的生态状况良好,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已破坏很严重。这种现象是自然变迁的结果还是社会文化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它能够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国策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中国古代建筑生态环境的历史兴替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因为人的活动范围狭小,生态系统的存在与进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社会进入古代文明以后,自然生态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西周的凤雏宫殿、召陈宫殿进一步将“茅茨”演进为“瓦屋”,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土木、瓦石为基本用材的悠久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把简易技术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技能发挥到极致。这时期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已十分精巧;梁柱构架已在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启运用斗拱之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横串联的合院。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均已初见端倪。也就在这一时期,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化并且形成了实际操作的具体制度。
从战国末到西汉,是古代生态环境开始衰坏的时期。其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战争对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造成的破坏。秦灭六国,大兴土木,集中了全国巧匠、良才,起到了交流融合各地建筑技艺的作用。秦代虽然也制定了一些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但对整个生态文化失去了继承性与连续性,使西汉时期自然生态的衰坏与自然灾害增多。汉武帝时,黄河在瓠子决口,二十多年都未能堵塞。西汉的儒学大讲天人感应,除了政治的动因以外,还表现了从生态的角度的一种哲学反思。人类的错误行为会招致大自然的灾异谴告,在其神秘主义的形式里蕴涵着对当时的生态状况的关注,它为以后的生态恢复做了一定的贡献。
从东汉到唐初,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又有所改善,出现了黄河的第二次安流时期。而这个时期,中国建筑发展进入第一个高潮,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邸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这时期抬梁式、穿斗式的木构架形式都已出现,多层重楼兴起并盛行,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所有这些,显示出中国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从唐代后期开始,黄河又进入泛滥时期,黄河的安流与泛滥,可以说是黄河流域生态状况好坏的标志。五代时期,黄河流域历经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其他地区先后建立几个地方割据政权,中国又陷入破碎的分裂战乱局面,只有长江下游的南唐、吴越和四川地区的前蜀、后蜀战争较少,建筑仍有所发展。
从唐末到宋元,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再没有恢复,而从明清开始,黄河流域的生态恶化日益严重。明代在北方大量屯田,用军队开垦荒地,整个黄河流域的森林迅速减少。湘江流域的森林,清初曾有所恢复,但到近代,由于战乱和不合理开发,又使得湘江两岸到处是童山濯濯。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他不该是生态系统的入侵者。人类因独有的智力使他与其他生物不同,他在生态系统中占统治地位,所以他既可能保护生态也可能破坏生态。从历史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态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导向,也就是说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的生态状况。
二、生态环境变迁与文化生态的关系
西周春秋是生态环境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保护生态文化最繁盛的时代。夏商以至更早的古代,生态具体状况知之不详。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广泛流传,说明那时确有一个洪水泛滥时期。周初的作品《洪范》中曾有提及,它用神话的形式表示了周初人们对自然秩序和人类社会秩序的重视。最早的天人感应论的思想也出现在这篇文献里,天人感应论的合理内核是人的行为应该和自然保持和谐。
形成于东周时期的《月令》继承了这种思想,以天子明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以宗教文化的形式制定一个包括自然、社会、生产活动各种活动一体化的活动模式。儒家把《月令》收入《礼记》,《月令》的生态思想成为礼――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因此能够落实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日常行为中。
法家以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为最终目标,但在保护自然的立场上,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