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Stale Mates看张爱玲文化观.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Stale Mates看张爱玲文化观

从Stale Mates看张爱玲文化观   摘 要:Stale Mates是面向美国读者的短篇小说,讲的却是个中国故事。从Stale Mate里,读者可以看到张爱玲在独特丰富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中所形成的文化观。本文具体探讨了张爱玲在Stale Mate里体现出的文化观和她为中西交流作出的贡献。本文有助于张爱玲文化意义和文化观的研究。 关键词:Stale Mates 中西文化 张爱玲 文化观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项目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语堂创作与翻译的互文关系研究”(课题号:13BYY028) 一、中西文化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传奇双语作家。林以亮曾经这样评价她:“张爱玲是极少数中英文有相同功力的作家……能够兼用中英文创作的人不是没有,经常写得如此之流畅和自成一家,同时可自译成英文和中文且都在第一流刊物上发表,那才令人佩服。”[1]46张爱玲能够拥有这种出色的中英文语言能力的原因之一是她从小置身中西文化之中,不仅是语言,中西文化的方方面面她都熟知了解。 张爱玲出生在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从4岁起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又在家庭里耳濡目染传统文化。她曾提到自己儿时的学习岁月:“家里给我和弟弟请了个先生,是私塾制度。一天读到晚,在傍晚的窗前摇摆着身子。”[2]131正是这种置身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的经历让张爱玲有着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不仅深谙传统文学,更是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之情。可以说,张爱玲以后文学创作中的“东方文化情结始于其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3]135 7岁起,张爱玲开始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习英文,小学和中学教育都是在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美国教会学校里完成的。在那种学校,“最看重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均用英文讲授,教师大都是外籍人”。[4]58张爱玲优秀的英文实力便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得来的。1939年张爱玲进入香港大学学习文学,在读期间她更是抓住一切机会接触西方文化,接受正宗的西式教育。在港大,张爱玲才真正了解了西方的自由和解放,真正读懂了西方文学的精髓。这些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让张爱玲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正如其所言,她“是在英美的思想空气里长大的”。[2]240 由于其成长在特殊的家庭里――传统保守的父亲和一心追求西式生活的母亲,张爱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和融汇,这种特质也反映到她的文学创作之中。张爱玲在应对如何调和文学创作中的中西文化冲突这个问题时有她自己的一套哲学,或者说张爱玲的独特文化观始终支配着她的文学创作。 二、从Stale Mates看张爱玲的文化观 Stale Mates[5]255-273是张爱玲的一篇英文短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张爱玲身处美国,这篇英文短篇小说自然是面向美国读者的,但是小说的故事却极具中国特色。再加上作家是一名中国作家,却用英文完成,那么小说的创作过程必定是经过了从中文思维转为英文思维的过程的,这个过程也必定是受作家文化观的支配的。简单说来,在向美国读者展示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张爱玲向我们展示了她的文化观。具体说来,她的中西文化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中西差异不可忽视 根据林以亮的回忆,张爱玲曾经提到中西文化差异时说,“写英文时,用英文思想,写中文时,则用中文思想”。[1]50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张爱玲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不仅在于语言文字的不同,更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Stale Mates里,张爱玲为了避免这种差异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障碍做了很多努力。 ...water chestnuts about the size and shape of a Cupid’s-bow mouth. The shells were dark purplish red and the kernels white.[5]255 此处是描写菱角的句子。第一句描写形状时,张爱玲用丘比特的弓箭作喻体,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可谓形象生动。而对中国读者来说菱角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反而对丘比特不知所云,因此中文版《五四遗事》里张爱玲略去了对菱角形状的描写。第二句描写颜色,英文版里的描写直截了当,对于美国读者,他们根本不熟悉菱角为何物,赘述只会让读者困惑。而后来中文版《五四遗事》里用“嘴唇”和“白牙”突出菱角的新鲜诱人,使文章更加真实。 除了句子和词语,在整个故事的构架上,张爱玲也花了不少心思。 读一篇小说,英文读者更侧重故事本身,而中文读者更喜欢文中多一些细节描写。张爱玲对这种读者口味的差异了然于心,她曾说过:“中文繁,英文简,是因为英文需要加注……如果不加注,只好在正文里加解释,原来轻轻一语带过,变成郑重解释。轻重与节奏都因此受影响,文章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