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王符《潜夫论》看东汉中后期社会风气.doc

从王符《潜夫论》看东汉中后期社会风气.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王符《潜夫论》看东汉中后期社会风气

从王符《潜夫论》看东汉中后期社会风气   作者简介:周忠民,男,汉族,1987年9月,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史。 摘 要: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仅标志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而且还影响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生成。在东汉中后期,当时的人们或求取功利,或讲究浮伪,遂导致社会趋于畸形,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因此,王符在其所著的《潜夫论》一书中,对东汉中后期日益败坏的社会风气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了以德化和法治来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社会风气;德化;法治;《潜夫论》 社会风气,古人又称为“风俗”,“风者,气也;俗者,习也”[1](p75),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熏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并且人们对此习以为常,成为惯例。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十分重视风俗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2](卷40,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的序中也提到:“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3](p2)但是,风俗有美恶、好坏之分,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仅标志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而且还影响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生成。 王符作为一个政论家、思想家,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其所处的时期,正是东汉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政治上形成了外戚和宦官和交替专权的局面,朝廷各势力之间不断内讧,大批正义之士离去,贪官污吏更是横行无忌;经济上则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和大批农民的破产,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此外加上天灾人祸,广大农民更是流离失所,由此也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日益败坏。而本文主要从东汉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其王符提出的相应主张进行分别一一论述。 一、社会风气败坏的表现 1、虚伪狡诈 从王符《潜夫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当时从上到下、各行各业都充满了虚伪狡诈。在选拔官吏时,“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考绩》)各行各业的人,也都把虚伪作为要务,以获取利益,“工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饰之,以欺民取贿”;“商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币,以惑民取产”;“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务本》)此外,当时不少人平常“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死后“崇饬丧纪”,“盛飨宾旅”(《务本》),以换取孝的名声。崔?更是直言当时“风俗?敝,人庶巧伪”[4](卷52,崔?传)。 2、浮侈 关于东汉中后期的浮侈现象,王符在《潜夫论》中有专门的描述: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浮侈》)。根据这一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当时的浮侈现象,在嫁娶方面,上层阶级大讲排场,互相攀比,以至于下层人民盲目跟风,出现“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浮侈》)的现象;在丧葬方面,由于自西汉以来,祖先崇拜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厚葬之风开始兴盛起来,史称“死以奢侈相高”[5](p58)。东汉中后期以后,这种风气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人更是把它视为社会的主要弊端。对于当时的厚葬之风,王符也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车马帷帐,贷假待客之具,竞为华观。”(《浮侈》)这种风气在本质上已经失去了孝道的本意,“此无益于奉终,无增于孝行”(《浮侈》),而是成为一种奢侈的方式。因此,王符最后指出,这种浮侈风气“费工伤农”、“伤害吏民”(《浮侈》),最终会导致“乱政薄化”。 3、迷信鬼神 王符对于巫觋方术之事,并未全然否定,然而时人过于迷信,使王符甚为担忧。王符指出,有许多妇女,“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鼓舞事神”(《浮侈》),以此欺诬百姓,牟取财利;许多重病之人,“或弃医药,更往事神,故至于死亡。不自知为巫所欺误,乃反恨事巫之晚”(《浮侈》),最终“欺诬细民,荧惑百姓”(《浮侈》)。因此,对于这些迷信鬼神之事,王符斥之为:“浅陋愚戆,渐染既成,又数扬精破胆,今不顺精诚所向,而强之以其所畏,直亦增病尔。”(《卜列》) 二、社会风气败坏的原因 造成东汉中后期社会风气逐渐败坏的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的紊乱失序,王符又分析了另外两种原因:一是教育的缺失;二是司法的破坏。 (一)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获得知识,对于人们获得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更是具有重要作用。而教育的开始,首先来自家庭,而后才是学校和社会。在王符看来,东汉社会风气之所以败坏,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王符曰:“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贻之以言,弗贻以财。”(《遏利》)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责任,王符曰:“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