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诗和画相关性浅议诗意画创作.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诗和画相关性浅议诗意画创作

从诗和画相关性浅议诗意画创作   一 谈到诗意画,必然涉及诗歌与绘画的相关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须先阐明诗与画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发生关系。 中国最早以来画的地位是不如诗的。历代文人士大夫也多以职业画家为不屑;而诗却一直受到尊崇。从孔子等人开始就反复强调诗之重要。而绘画却是作为一种修养才显得有意义,再高一点则是为礼教政教服务。孔子说:“游于艺”,张彦远说:“成教化,助人伦”,皆说明这种状况。 此后绘画逐渐摆脱附庸的地位。魏晋以来,文学首先进入自觉的时代,绘画也有了决定性的发展。乱世中人纷纷提倡精神解放,加上玄风大盛,佛教流传,绘画开始重视自我的独立性。唐朝时绘画各科技法已趋完备,风格也丰富多彩。不过,尽管人们不吝溢美之词去赞颂绘画,但绘画总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的馀事,连阎立本也对自己的身份感到遗憾。 人们喜欢绘画,便不满于绘画的地位。而绘画内在的“境界”也是急需提高的,这也是促使诗画联姻的重要契机。 绘画的魅力尽可以吸引各阶层的人参与其中,但提升画境,改变绘画地位的却是文人群体。他们掌握话语权,阅历和思维开阔,多有创作和品鉴能力。他们参与绘画,无疑是中国最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之一。而苏轼介入到绘画领域中来,对诗意画的创作影响深远,他提出“画中有诗”和“诗画一律”。 二 苏轼称赞吴道子的画:“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但比起王维,还是输一筹。他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苏轼还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吴道子再神妙,更多表现在技法上,不能和拥有“象外”境界的大诗人王维相比。画与诗歌一旦发生关系,地位和内涵就不同了。由于这样的考虑,绘画还要在一定程度与诗歌进一步互相作用,苏轼从艺术的某种本质上出发,又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意画是诗画关系的直接的外在形式。对于诗意画来说,画家对诗的理解不同,如何在画上表达诗意,也有高下。一般来说只有这两方面都有高度,才能画出好的诗意画。但诗画在多大程度上“一律”,倒可以细细寻绎一番。仔细考察诗画之间的关系,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与历来认同的“诗画一律”不同的矛盾。 三 “诗画一律”提出后,历代文人几乎毫无异义。也许他们都在认同着这句话所发生的持续的积极影响。但本来清澈的理论一旦变为教条,致使许多问题又含混起来――“诗画一律”往往使人忽视诗画之间本质性的不同。因此,我们要从诗画不“一律”的地方深入。这在诗画批评和诗意画的创作上显得尤为重要。 诗与画的理论与批评随着诗画的发展而前进。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从批评的角度阐明诗画的关系,推翻诗画一致的说法。他说:“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而神韵派诗风的始祖正是王维。那么,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与画是怎样的关系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它们能相通的地方是有限的,它们的相通需要多种因素促成。笔者试着分析一下“画中有诗”,画在表现和传达诗意时所遇到的问题。 四 诗中有画,画并非都能表达出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是他画嵇康诗意的体会。手挥五弦的动作容易描绘,但目送归鸿意在像外,是难于表达的。后来的文人常抱怨表达诗意的困难。参寥子说:“‘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程正揆与董其昌有一段谈话:“‘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予曰:‘画也画得就,只不像诗。”’德国的莱辛认为,画是用颜色线条之类在空间并列的“自然的符号”去画“可以眼见的事物”,必定受一定空间局限,但诗没有这样的局限,可以通过语言的“人为的符号”来叙述先后承续的动作。但放到中国的诗里,不仅先后承续的动作难以描画,就连静止的状态也往往是难画的。 前面所举“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相对静止的,而“目送归鸿”是连续动作。这种连续性带来的幽旷的时空感,使顾恺之感到为难,何况视觉以外的感受。董其昌针对这个问题说:“‘水作罗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画中欲收钟磬不得。”但在人的生活和艺术经验里,存在着一种通感现象――钱锺书先生有过专门论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最好的例子,全用充满形象的文字来表现抽象的声音。通感是各种元素的特质在人经验中的联觉式的反映,它可以丰富艺术手段。即使这样,这些是文字更易表达的,却是绘画依然感到为难的。之前所举李白诗,“洞庭秋月”、“潇湘飞鸿”,这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