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霹雳布袋戏略看台湾布袋戏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霹雳布袋戏略看台湾布袋戏发展

从霹雳布袋戏略看台湾布袋戏发展   摘 要:布袋戏是台湾的偶戏当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考其源流,是从大陆移植过去的。台湾的布袋木偶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和广东的潮州一代,这与历史、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台湾布袋戏中,霹雳布袋戏是最能与时俱进,因此广受民众喜爱。 关键词:布袋戏;霹雳布袋戏;发展 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布袋戏是台湾的偶戏当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台湾通志?风俗志》载:“台湾之剧……又有傀儡班,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1]傀儡班又称嘉礼戏,家里戏,加里戏,大笼,是一种提线木偶戏。而掌中班则为布袋木偶戏,因戏偶小巧而装以小戏笼又称小笼,是将木偶的头、手、脚用如布袋一样的衣服相连,以手掌指头操作表演的一种木偶剧。布袋戏被视为民间的“艺术”。其上演的剧本大都以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小说俗传编排而成,宣扬崇尚忠、孝、节、义、善的主旨。[2]布袋戏的表演形式与内容的发展,与不断变迁的社会中的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剧团与观众间的互动推动着布袋戏的发展。五、六十年代是台湾布袋戏的全盛时代,同时上演布袋戏的戏院就大概有五百家,由于后来能与时并进的布袋戏寥寥可数,迄今便只有霹雳布袋戏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观众所喜爱。 霹雳布袋戏是台湾在八十年代开始新发展出的一种电视布袋戏,拥有独立电视台和百万忠实戏迷,是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以角色“素还真”为主线发展的江湖恩怨故事。从1988年《霹雳金光》开始至2012年《霹雳战元史之天竞鏖锋》计已播出一千七百余集,采长篇单元剧方式演出,由于每出剧集名称前皆冠以“霹雳”两字而得名。霹雳布袋戏年产值数十亿元,周边产品更是琳琅满目,“素还真”这一角色的本尊戏偶,便能叫价一百万元,公司一直有股票上市的计划。霹雳布袋戏在影视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曾经获得“电视金钟奖最佳导演奖”。 台湾的木偶戏,考其源流,是从大陆移植过去的。台湾的布袋木偶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和广东的潮州一代,这与历史、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布袋戏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为南、北管两种不同的流派。 南管布袋戏由文人所开创,发源于泉州地区,演技,道白,唱词均恪守固有的戏剧传统,以古典的南乐为主月调,木偶有生、旦、净、末,脸谱有忠奸善恶之别。擅演文戏,多为泉木偶师,唱法声腔近似昆曲,行腔吐字更为柔和,尤善插科取诨,诙谐百出,强调戏剧结构中的操偶技能,追求优雅精致的造型以及表演风格。盛行于多为闽南人聚居的艋胛、鹿港、台南等地。由于道白、唱词带有浓厚的闽南乡音,南管布袋戏被闽南人称为“家乡戏”。[3] 北管布袋戏脱胎于南管布袋戏,发源于漳州地区,采用漳州调。不同于文雅的南管布袋戏,北管布袋戏多上演精彩的打斗戏目,演技不甚考究。20世纪初加入京剧因素更进一步充实与发展,但对武戏的注重不变,强调表演中的戏剧冲突,颇具多样化的形式特征。由于日本统治台湾时期,禁止汉文而读书人减少,文雅的南管布袋戏逐渐衰弱,注重娱乐性的北管布袋戏受到大众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热门戏”,足迹遍布于城乡。 1894至1945年日本统治期间对台湾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破坏,布袋戏也在劫难逃,统治者企图用布袋戏来宣传推行“皇民化运动”。1924年强制将布袋戏改为日本式的木偶戏。当时成立的有新国风人形剧团,小西园人形团等。[3]道白以台语参杂日语,音乐以西洋音乐的唱片代替,结果不伦不类。台湾人民极力抵制这种不伦不类的品种,终使其销声匿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布袋戏主要来自南部乡下,被称为“下江布袋戏”。南部人对他们的这种家乡戏都非常喜欢。这种戏对娱乐性比较看重,但是唱腔混乱,歌仔戏与流行曲混合使用,声腔不一,已没有了当初布袋戏所特有的艺术价值实。 50、60年代,台湾布袋戏进入了鼎盛的时期,在台湾北部的嘉义等地区十分流行,多在各种庙会中演出。随着五十年代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欧美流行文化渗入台湾,流行音乐、歌舞、电影、电视等所谓的现代文明猛烈冲击着台湾所剩无多的传统文化,使得京剧、布袋戏、歌仔戏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都渐趋衰微。时至六十年代,歌仔戏等地方剧种相继被搬上电视屏幕,而后,布袋戏也跟着时代的步伐,有了电视演出。这也使台湾布袋戏新的两派形成,一为传统派,又称古典布袋戏;另一为革新派,又称改良布袋戏。小西园布袋戏团的掌门人许王和亦宛然掌中剧团的李天禄为传统派的代表人物;云林县真五洲布袋戏剧团的掌门人黄海岱及其子黄俊雄则是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黄海岱和黄俊雄父子对台湾布袋戏进行了改良。以黄俊雄为首的改良派在对布袋戏的改革上,除了充分借用现代技术中的声、光、电等效果之外,亦对传统布袋戏中的布景、道具、舞台、配乐、唱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