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对策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对策探究   摘 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提出是和社会经济、教育、用人制度等社会变革紧密相关联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就业恐惧、畏难自卑、攀比嫉妒、盲从和宿命等心理。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摆正就业观,树立正确就业认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人际交往和挫折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76-02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心理话语的提出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涉及社会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经济制度等多个母系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们走着又红又专的道路,一致听从党和人民事业的召唤,“上山下乡”艰苦奋斗,个人无从选择自己的就业问题,因此当时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问题被遮蔽。乃至到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在精英教育制度下,天之骄子们也无需考虑就业问题,他们毕业通过社会分配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个体间经济差别还不大,考上了大学就等于走上了社会中上等阶层,当时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还没显现。但随着社会经济、教育制度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自谋职业了,这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施展才能的机会,但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末的大学生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已显现出各种矛盾。就业压力加大,就业问题严峻,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展现在人们视线范围内。进入到21世纪后,大学教育渐趋的大众化,大学生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上早已退却了天之骄子的光环,每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和同龄人的竞争。据调查统计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大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恐惧心理 大学生要从学子转换为社会职场中人,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面对广阔而陌生的人际社会环境,自己必须独自面对和处理众多的从未碰到过的“第一次”,他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有着某种天然的紧张感。一些同学习惯舒适的生活环境,害怕吃苦,担心自己的工作地点、环境艰苦而恐惧就业。还有众多学生在求职屡屡受拒后,不敢再次主动求职,担心害怕继续被拒,因而显露出就业恐惧。 2.畏难、自卑心理 面对庞大的就业队伍,众多的竞争者,许多毕业生顿生畏惧感。不敢应对竞争的挑战。即使拿到用人单位面试通知的同学依然还有很多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培训试用过程望而生畏,不敢应对。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充当了“鸵鸟”。一些地方院校、或“冷门”专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甚至不敢汇报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因非“出身名门”而害怕别人瞧不起,有着强烈的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一些困难条件家庭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对用人单位的外在形象、其他能力的要求而特别敏感,表现出这部分同学的自卑感。还有的同学在求职过程为增加亮点加入到了整形的队伍,甚至酿成了悲剧。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畏难、自卑心理的直接反映。 3.攀比、嫉妒心理 在众多求职的大学生中,他们不乏成功的“面霸”,这些学生手中握着数张用人单位的门票,但就是不签约就业,同学之间曾在着强烈的攀比心理。就业形势越是好转他们的“野心”也就越大:企业要进五百强,公司要进垄断行业。同学与同学之间攀比就职单位的实力和美誉度。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据沈阳日报网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45.45%的人员首选外资企业,其次选择国有企业的占40.91%,后面是股份制企业为13.64%,民营企业的选择率则为0。攀比、嫉妒心理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一些具有留学背景的大学生被称为“海带”,其中也不乏这种原因。 4.盲从心理 曾经对人才流动的一个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说很多高校毕业生和内地专业人才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其中有经济待遇的刺激因素,但其中也反映出了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从众心理。他们受到媒体或他人价值的引导,抛弃自己的发展平台或者是远景规划,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下海打工,争当打工皇帝或捞所谓第一桶金,完全忽略了个人的专长、兴趣。最终很多这样的大学生们也是淹没在打工人潮中。还有些同学在校就开始注意到就业的严峻,发现身边的同学有辅修第二专业或参加考研辅导班的,便也加入到了各种培训的考班中,甚至放弃自己专业的学习。目前各类考研辅导班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场面之震惊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当然参加辅导提高考分无可厚非,但把参加培训作为了“自我安慰性空胶囊”盲目参加就不应该了。 5.宿命心理 很多刚毕业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