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民事诉讼中证人伪证行为规制
对民事诉讼中证人伪证行为规制 【摘 要】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工作大量减少,当事人举证制度在诉讼中作用日渐突出。与此同时证人伪证现象也不断增多,目前已经严重影响了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审判的质量,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碍诚实信用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必须予以治理。
【关键词】民事诉讼;伪证行为;证人证言
引 言
所谓伪证,就是指行为人在诉讼过程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做虚伪证明,意图歪曲事实,已达到某种不乏目的的行为。伪证通常表现为:或作虚假陈述,或在单据凭证上伪造签名,涂改金额日期等;伪证包括证人、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勘验人员、协助执行人等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中自己或指使他人实施的制造或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本文中仅指民事诉讼中证人作伪证的行为。
一、证人伪证行为的界定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伪证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应一方当事人申请,或人民法院在调查时,故意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事实进行虚假陈述,进而影响案件审理的行为。民事诉讼中证人的伪证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观上存在故意
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伪证必须是证人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为达到有利于一方获得非法权益、免除应尽义务,或损害对方民事权益、加重对方义务的目的,故意提供虚假证言。伪证的主观故意使其区别于。错证是指证人由于对案件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真实,时间久远、记忆失实,或者表达陈述不够准确,因而提供的证言与案件真实情况不一致,未能准确地再现事实真相。错证往往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其主观能力的欠缺和失误所致,主观上并非出于故意,因而不属于伪证行为。
(二)客观上存在对与案件审理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提供虚假证言的行为
首先,证言是虚假的,证言反映的事实与事实本来面目存在出入,甚至完全相反。其次,证言所证明的对象是对案件审理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不同事实对案件最终的审理结果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如果证人仅对一些细节事实提供虚假证言,并未影响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则不宜认定为伪证行为。再次,虚假证言妨碍了司法机关正常的审判活动,正是由于证人故意对与案件审理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提供虚假证明,企图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理,故其结果必然对司法机关正常的活动产生妨碍作用。必须指出,证人的伪证行为不以改变案件审理结果为必要条件。因为在诉讼过程中,证人证言只是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之一,有时证人虽然实施了伪证行为,但法院可能结合其他证据,对证人的虚假证言并未采纳,因而也未能改变案件审理的结果,但此时,证人的行为依然构成伪证行为。
二、证人伪证行为的原因分析
证人伪证是由外界不良因素不断内化、证人不良心理因素逐渐外化所造成的,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当前民事证人伪证行为大量出现屡禁不止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实施的,动机是支配行为的内心起因,证人的伪证行为也不例外。司法实践中证人往往基于不同动机而在法庭上提供虚假证言,尽管作伪证时的动机不一,但均反映了证人在作伪证时主观上的故意心理。通常利益驱使是民事证人伪证行为发生的最直接动因。此外,证人伪证行为也与公民法律意识薄弱有密切相关。证人往往并不明白作证的意义以及作伪证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或者虽然有所认识却没有充分重视,而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即使作了伪证也并不认为会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或对此心存侥幸。基于此,证人虚假证言的大量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客观方面
1.对证人伪证行为在立法上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有关伪证行为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刑法》第305条、第306条、第307条和《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这些法律规定在解决民事诉讼中的伪证问题上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刑法》第305条规定的伪证罪和第306条规定的仅仅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且仅适用于刑事诉讼中。第二,《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过于原则,对于证人作伪证的情况下是予以罚款还是予以拘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对于罚款、拘留的规定也是“可以”而不是“应当”,这似乎意味着我国法律对于证人伪证行为持否定态度但并不主张采取严厉制裁。依据如此宽泛的法律规定,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官对民事诉讼的证人伪证行为是否进行制裁、进行什么样的制裁,随意性都很大。第三,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重教育轻惩罚的倾向,对伪证行为多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即使加以惩罚也大多采用罚款,且数额偏低,没有规定证人作伪证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导致伪证行为付出的成本大大低于伪证所获得的收益,法律的疏漏导致了对证人伪证行为的追究乏力,从而放纵了伪证行为的泛滥。
2.我国法律中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