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典作品有许多经典名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既可让学生从中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形成扎实的古文功底,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所以,在古典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审美渗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浅谈几种加强审美教学的方法,以作引玉之砖。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19 一、探究作品的主题美 主题美是指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社会思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 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文学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独立和陶冶,在审美上得到教育和提高。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谈到个人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伟眼光,也使得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不受传统意义上的“舍生取义”的束缚,“所以隐忍苟活”,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精神与意志的荆棘道路。课堂让学生联系屈原的《渔父》讨论“为什么屈原要慷慨赴死,史迁却忍辱苟活?”这样的论辩对于高中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是很必要的。 又如,我们探究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论语》中讲到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物质生活极端匮乏,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快乐,因为他有更高尚的精神追求,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求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贤哉回也!”师生在品味颜回超凡脱俗的高雅意趣的同时,也理解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价值观,在美学意义上有教育学生求真、向善的功用。通过探究作品主题,学生能不断加强自我完善的意识,恪守道德规范,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这种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主题的过程,也是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二、欣赏古文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水平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 比如品读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七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即沉浸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中,让人感觉到词人内心浓重的悲苦。下阕再以“到黄昏、点点滴滴”,将这种凄惨、悲凉渲染的更为浓重。眼前似浮现出一位清瘦忧郁、满心凄苦的女词人,中年丧夫无所寄托、孤单寂寞,那是一种凄冷的美。此时再配以《月满西楼》音乐,画面显示李清照独自把盏、苦守窗前、看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再回忆她以前和丈夫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的场景,引导学生吟咏,将词中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画面,感受词人“国破家亡、晚年寡居”的孤独、凄惨的生活,体会词人颠沛流离、极度愁苦的凄凉心境。 再如李密的《陈情表》,作者开头写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妪历尽艰辛,竭力抚养孙子的场景,使人顿生同情。在强调祖母刘氏晚景凄凉时说:“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申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泣血,语气强烈,语意凝练,文辞恳切,读之无不令人动容。这样的文字以情动人,最终也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作者声泪俱下、凄婉哀求的“陈情”。身临其境,才能与作者情感沟通产生共鸣,才能欣赏作品的意境美。 三、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古典作品的语言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听之悦耳明快,具有音乐美。 比如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富于音乐美的工整排比句:十条上疏句式整齐划一,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教学时可以此为突破口,重点诵读,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因声求气”,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让学生先读出感受来,然后组织学生译解、分析上下两句间的关联,将内容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和、戒赏罚不公。对课文语言有了音乐般的感觉了,背诵课文也就驾轻就熟了。 而屈原的《离骚》则善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体:《离骚》是楚辞体,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带有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笔者曾在课上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为例,试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种声调的抑扬顿挫,犹如唱歌式的吟哦,令学生感觉很新奇,也激发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 杜牧的《阿房宫赋》则运用结构工整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