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生命力的宇宙-PeacefulMind
1974年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 Christian de Duve 克里斯坦 . 德 . 杜維 著 陳挹芳 譯 這類猜測已經成為當今討論的熱門題目,由一本含有大量的、廣泛的引證的著作 - 700頁,600條數學公式,1,500 種注解和參考文獻 - 就可以作證了。這本書是由英國天文學家巴洛(John D. Barrow)和美國物理學家兼數學家提培勒 (Frank J. Tipler)在1986年出版,書名是《人擇宇宙論原理》(The 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二位作者在書中從歷史、哲學、宗教、生物學、物理學、天文物理學、宇宙學、量子力學和生物化學集結了證明以支持他們的主要觀點。 說到德日進,他們毫不猶豫:「確實只有他的理論基本架構,能夠讓現代科學演化的宇宙和真實的最終極意義結合。」思考到世界的未來,他們認為生命和心靈會侵入了整個宇宙,會合到Ω點。他們的結論是(強調體是他們加的):「在Ω點到達的時刻,生命將會獲得對所有物質和力量的控制,不僅在一個單一的世界裡,而且是在所有的世界裡,只要這些世界的存在就邏輯上來說是有可能的:生命將能擴散到所有世界的空間區域,只要這些區域在邏輯上是可以存在的,並且生命將能儲存無限量的訊息,包括所有的知識,只要這些知識在邏輯上是可能讓人理解的,這就是終了。」 好強烈。我們不禁要好奇梅達沃會從他那豐富的詞藻裡,挑出什麼字眼來形容這種用科學語言所做出的預言式宣告,不幸地他已在1987年去世。然而,物理學家確實被他們的探索推進到這種超自然的範圍裡,他們現在遠遠領先那些最富幻想力且虛構出許多宇宙情景的科幻小說作家們。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蒲朗克的量子論和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出籠了,黑洞、宇宙弦、反物質,以及夸克和膠子等令人頭暈的舞蹈出籠了,在這之後物理學家比任何一個人都更明白,真實世界比人腦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下所想的情景要奇異多了。 另外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也被人擇原理吸引住了,只是他不用這個專門術語,他是英國出生的美國人戴森,為紐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成員,愛因斯坦在那度過了他的後半生。戴森在他的書《宇宙波瀾》(Disturbing the Universe)當中寫道:「當我愈仔細觀察世界,愈研究它的詳細結構,我就愈有信心地發現到這個世界從某種意義來說一定已經知道我們是會來的。有一些令人驚奇的實例,如核子物理學定律在數值上的偶然屬性,顯得似乎有什麼密謀使得這個世界變得可以棲居了。」 和人擇原理的辯護者一樣,戴森用「數值偶然屬性」來引證許多物理常數的價值,那些常數假使出現差異,會使得世界不適宜於生命的發展了。雖然戴森比起主張人擇原理的同事們要小心多了,他還是讓他的想像力升騰。他夢想一種未來,人類可以借助「綠色科技」和相稱的演化適應侵入並移居到太空,而且他暗示可能存在著「一種宇宙的心靈或萬物之靈,構成了我們所察覺到的心靈現象。」 不是所有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都同意這種唯心主義的「人擇」的觀點。請看下面的引文,出自《最初三分鐘》(The First Three Minutes)。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兼諾貝爾獎得主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1977年提出「宇宙來源的現代觀點」,認為「人類幾乎無法抗拒要相信我們和宇宙之間存在著某種特別的關係,即人類的生命只是一連串可退回到最初工分鐘之意外發生的結果,那多少讓人感到可笑,我們不知怎麼地一開始就被建造好了……難以相信這一切。 (從太空船上看到地球)只是一個非常不友善的宇宙的一小部份……這個世界顯得愈發可以理解的同時,也就似乎愈沒有意義了。」溫伯格寫這本書時可能沒有讀過莫諾的著作(他沒有引用莫諾的話),然而除了「可笑的」代替「機率」,「不友善的」及「沒有意義」代替「沒有感覺」(或寧可用法文版的原字「冷漠」)之外,他的結論令人驚異地如此接近莫諾的結論,包括人類將焦慮投射到無知的宇宙。 莫諾的書沒有像德日進那樣引出同樣的激動,其大部份是肯定的科學,用無可指責的專有名詞讓較多人容易了解,不過他偏離嚴格的科學領域那些觀點,真的讓他受到猛烈的攻擊,甚至當他說現代生物學迫使他做出某些結論 - 例如出現生命或意識的低機率 - 的時候,此一聲明的真實程度還被部份科學家否認。我那時(用法文)寫了一篇很長的批評文章刊登在一份不出名的雜誌上,或許莫諾根本沒有看過,雖然我寄了一份給他。 另外一個批評來自斯坦特(Gunther Stent),他是德裔美籍的分子神經生物學家,對科學歷史和哲學很有興趣,曾經分別與現代的分子生物學之父戴布魯克和莫諾工作過。斯坦特在一本奇怪的著作《進步的詭論》(Paradoxes of Progress)當中預言「藝術和科學的結束」,他指出莫諾主張「知識倫理」是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