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道与教师专业伦理.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师道与教师专业伦理   摘 要“天地君亲师”体现了人们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传统的教师风范,总是呈现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伟大形象。不过,过度地呼吁教师要有“高”标准的道德,不仅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专业伦理的期许来鼓舞教师,可能是一条较为务实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教育理念,来强化专业知识,并由之形塑教育专业伦理,这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专业,久而久之,也将更能确立教育专业地位与教师的形象。   关 键 词传统师道;专业知识;专业伦理   作者简介简成熙,台湾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教务长,教授   我们一般社会大众歌颂的好教师,常是那些为无私奉献的伟大教师。“天地君亲师”还是华人世界很普遍的一句话。的确,台湾师资培育中,仍然期许教师不仅要成为把书教好的“经师”,更要成为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师”。我在台湾受传统师范教育影响,个人也心仪这套传统师道风范。不过,在本文中,我要用比较接近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有限度的检讨这套可能对一般教师要求过高的道德理想。当解构了这套道德理想,又该如何形塑教师风范呢?我企图提出一套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伦理观。我也将简要探讨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教师要贯彻“专业伦理”,会有一些身不由己的困难。我认为只有教育研究者与基层教师真正了解这些困境,我们才能不唱高调、实事求是地尽力体现教师的优良行为,进而赢得社会对教育专业更大的尊重。   一、降低传统师道中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   我基于以下三点理由,认为单方面的呼吁教师要有“高”标准的道德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在民主、多元的社??中,价值也倾向于多元化,传统社会的诸多美德,也必须经过时代的转化。过度孤悬这些道德,有时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也会使教师不易认清学生的特质。例如,“好逸恶劳”是许多教师对时下学生的评语,那么,教师过度坚持勤奋、刻苦的美德,就会阻碍了他们对学生的了解。   2.要求教师有崇高的美德、知行合一、重视身教都没错,但如果我们真正审视美德的实践,从苏格拉底的提问“美德可教吗?”(Can virtue be taught?)就可看出个中的困难。孔子、孟子当年的学生都曾经质疑先生的标准要求太高,而孔子与孟子都没有正视到这一问题,一味地要弟子立大志以求实践,如果弟子不受教,还会被讥为“画地自限”。美国知名小说《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曾被翻拍多次,剧中的主角引其父亲告诫他的话总是发人深省:“当你想对别人品头论足时,要牢记在心,不是每个人都有像你一样的优势。”当代哲学家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提出“道德运气”(moral luck)的观点,也有类似的看法。每个人的道德秉赋(moral capacity)、道德资本(moral capital)不同,如果我们同意,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天赋智慧会影响其学业成就,那也就没有理由认为在道德行为上“人人皆可为尧舜”。   3.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超我”越高,对“本我”的制裁越大,有时反而会形成“压抑性人格”。换言之,当社会大众对教师的道德期许过高,大多数的教师都无法做到这种高标准时,这种高标准沦为口号事小,就怕产生更多的副作用,如鲁迅当年“礼教吃人”的警语。刘再复与林岗在《中国文化传统再检讨》一书中,曾写下一段话,颇为传神:   传统伦理学想培养“仁人君子”的宏愿在历史上也落空了。不但落空,而且正是它的深层法则,培植并助长了私人本位的意识;不断的“修身”,却唤起了人们对“身”的无穷兴趣,即对私人利益的追逐。“己身”恰像皮球,伦理学愈借助道德规范的力量压抑它、打击它,它反而由于这种力量弹得越高。在好的情况下,这种伦理学顶多能培养一些“独善”的人物,在坏的情况下,满口仁义道德,恰恰掩护了男盗女娼。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浸透着强烈的私人本位意识。   我并不认为“唱高调的道德”一定会产生刘再复等所指出的副作用,但我从相关学理、日常生活观察以及自我的省察上,却也有类似的体认。我也曾在一篇谈论国人“公德”不彰的论文中指出,乱丢纸屑、插队、大声喧哗、喜按喇叭等行为,不是传统道德的呼吁不够,而是自由主义的最低限度道德――不伤害他人――之不足。正因为我们没有正视个人私领域的自由,公领域的规范反而沦为高调而无法建立。   不唱高调,正视高标准道德可能带给教师的枷锁,是否就会导致教师道德沦丧?是否就无法鼓舞基层教师发挥其教师爱呢?从专业伦理的期许来鼓舞教师,可能是另一条较为务实的方式,且让我们挖掘教师“专业伦理”的意涵。   二、挖掘教师专业伦理的意涵   美国学者薛尔曼(Shulman)曾经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 (1)学科内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