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讲 端粒和端粒酶
线性DNA复制过程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复制结束时,随从链的5’末端的RNA引物会被细胞中的RNA酶所降解,因为缺乏3’-OH,缺口不能被补上,所以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新生成的5’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 ,尽管这个引物不长,但是细胞千千万万代地不断复制,如果不进行补偿,染色体不断缩短,最终就会消失 ! 1972年,James Watson首先提出了染色体复制的末端隐缩问题 1939年,Barbara McClintock(因为发现玉米的转座子获得诺贝尔奖)发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断裂末端容易融合,而正常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为什么不容易相互融合呢?合理的推测是,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不同于非正常的DNA断裂末端,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逐渐明晰了染色体末端特殊结构的概念之后,人们给了它一个专有名称-端粒(telomere)。 二、端粒的基本性质 三、端粒的基本功能 四、端粒的研究历史 2009年10月5日,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位美国科学家一起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他们获奖的原因,颁奖词中这样描述:“他们解决了生物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完整地自我复制以及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以免于退化。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已经向我们展示,解决办法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 这是百年来诺贝尔奖第一次同时颁发给两位女性科学家,他们3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66.7万元人民币)奖金。 三位获奖科学家 3位获奖者中,布莱克本最具名望,2007年曾入选《时代》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其余两位得主都是自她的研究得到启发,并与她合作取得成果。除了科研了得,她的敢言作风亦为人称道,她曾获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委任入生物伦理委员会,但她在布什禁止干细胞研究后,公开批评他以意识形态干预科学研究,2004年被辞退。 布莱克本出生于澳大利亚,来自一个医生世家,家人期望她从医,但她却决意要走科研之路。1971年,她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得主桑格(Fred? Sanger)。 197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转到耶鲁大学,开始研究端粒。197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实验室,经过不懈努力,终取得重大发现 。 布莱克本发现端粒序列所用到的简单模式生物四膜虫 四膜虫的小染色体众多,也就说端粒可能非常丰富。这就为端粒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 1978年,布莱克本通过体外合成参入dNTP的实验,利用四膜虫的染色体发现端粒的秘密。推断四膜虫的端粒是由许多重复的5‘-CCCCAA-3’六个碱基序列组成的 。 1980年,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布莱克本为这个看似无趣的秘密找到了用武之地。这要感谢听她报告的绍斯塔克。当时绍斯塔克正打算给酵母细胞人工合成一条DNA。但是,光秃秃DNA的容易给酵母细胞中的核酸酶吃掉。布莱克本和绍斯塔克一拍即合,决定给DNA片段末端加上这些CCCCAA碱基序列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人工DNA能够稳定的存在于酵母细胞内。 1984年,布莱克本的实验室发现酵母的端粒序列是由不太规则的TG1-3/C1-3A重复序列组成的。 形象地说,线性DNA就像一条鞋带,端粒就像两头的塑胶套,没有塑胶套的保护,鞋带很容易劈叉,磨损,直至散架 1984年,格雷德作为博士生加盟了布莱克本的实验室。在捣碎无数的四膜虫之后,他们终于成功的分离了端粒酶 。 这个端粒酶的名字有点与众不同。我们一般在给酶命名时,都以它的作用对象命名。比如,分解淀粉的叫做淀粉酶,分解蛋白质的叫做蛋白酶。而端粒酶刚好相反,它是以产物命名。更有意思的是,它合成端粒的DNA片断是自带的。也就是说,端粒酶相当于一个小作坊,自己为合成端粒DNA提供复制所需的原材料,完成添加端粒所需的重任。 端粒和端粒酶发现大事记 1939年,Barbara McClintock发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断裂末端容易融合1972年,James Watson提出染色体复制的末端隐缩问题1978年,报道四膜虫的端粒序列1982年,端粒的发现导致人工染色体的发明1984年,报道酵母的端粒序列1985年,报道四膜虫的端粒酶活性1989年,报道四膜虫端粒酶的RNA亚基1994年,报道酵母端粒酶的RNA亚基1995年,报道酵母端粒酶活性1996年,纯化了四膜虫端粒酶的催化亚基,遗传筛选到酵母端粒酶的催化亚基1997年,证明了四膜虫和酵母端粒酶的催化亚基 端粒和端粒酶的一系列发现完美地解释了这两个问题: 染色体末端的DNA由简单重复的端粒序列构成,端粒(保护着染色体末端,使之区别于一般的断裂染色体末端,而不被各种酶降解,相互之间不会融合。 端粒酶负责端粒的复制,端粒酶的催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