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七章地下水测年.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7 第七章地下水测年

1982年氚年龄等值线图(据刘存富) 不同方法测年的对比分析 参照韩庆之2003和2004年两次取样作的3H-3He年龄等值线图,以及1982年刘存富等所作的同一地区浅层地下水的3H年龄等值线图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方法测得的年龄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相同点:三幅年龄等值线图具有的一致变化规律,从西北到东南,地下水年龄呈现逐渐变老的趋势。 不同点: (1)SF6法受到本身测年条件的限制,只能用来测非常年轻的地下水,其年龄等值线到20年就截止了,市区中心的降落漏斗无法在图上反映出来;而3H-3He法和氚法在图上反映的年龄等值线可以到50年,年龄等值线向降落漏斗中心凸出。 (2)市区东北方向的正定附近的地下水SF6年龄和氚法年龄比较接近,但是要大于3H-3He法年龄。 可能的原因: 取样点和取样层位不同 三种方法在这一区域取样布点稀少,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3)市区北部滹沱河河岸带直至石津总干渠一带,SF6年龄和3H-3He法年龄比氚年龄小。 可能的原因: 滹沱河地表和地下径流变化 氚法本身有局限性,测小于10年的年轻地下水不准。 不同方法测年的对比分析 样品采集 (1) SF6水样的野外收集: 用500ml的带橡胶塞的窄口玻璃瓶取样,每个样采集8瓶,总量为4L,以满足大体积水量的要求。取样前先将玻璃瓶清洗三次,使用排气法收集水样,最后用橡胶塞封口,尽量不留顶空气体。 (2) SF6气体样品的野外收集 (为了找到对应的增长曲线): 气体采样袋贮气法(1 L ) (3) 18O、D样品的野外收集: 50mL的高密度聚乙烯瓶 关键:防止样品漏气或污染 地球上“交换碳”有三大储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计算表明,地球上14C总量约90吨。14C属于宇宙成因核素,天然14C的产生率为2.6原子/cm2.s,相当于每年生成14C约9.8kg。14C随着“交换碳”参加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的交换循环,最终达到平衡。 可以认为,“交换碳”在最近数万年内基本上是恒定的。但是,由于19世纪后半叶人类工业活动使自然界中碳循环起了相当大的变化。大量的烃和石油(不含14C)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急剧增加,产生了人们所知的“温室效应”,同时也引起了碳同位素组成的改变,即大气CO2中14C的含量相对减少,这个效应被称为“工业效应”。据统计,在20世纪前50年内,大气中14C含量相对稀释了2%~6%。相反,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空中核试验直接导致大气中14C浓度的增加,这个效应称为“核爆效应”。自1953年以来,大气CO2中的14C浓度普遍增加。 2 14C起源、循环与分布 2.1 14C 的起源 天然起源的14C 天然起源的14C是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的过渡地带,通过二次宇宙射线的慢中子和氮原子的一种核反应生成的(Libby,1965)。 在14C形成的同时,又发生着14C的衰变: 当宇宙射线恒定时,14C的形成与衰变处于动平衡状态。 宇宙射线通过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后,自身能量几乎耗尽,因此,地球表面上宇宙成因的14C是极少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地球上天然14C主要是在大气圈上层(12-13km处)由宇宙射线中的热中子和大气中氮的核反应形成的。所以说,14C是宇宙成因核素。 2.2 14C的交换循环 地球上“交换碳”有三大储存库,即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大气圈:是天然14C储存库之一,新的14C在这里产生。通过扩撒作用使整个大气圈中的CO2都含有14C。尽管大气中CO2的含量很少,按体积计算略大于0.03%,但它却具有很重要意义,因为大气圈是天然14C的唯一发源地,并且由此与其它交换储存库(如生物圈、水圈)进行自然界碳的交换循环运动。 生物圈:生物圈也是天然14C的交换储存库。大气CO2与生物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空气中CO2是生物化学过程中碳的基本来源。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碳最先进入生物圈。植物靠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含14C的CO2,组成自身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组织,使所有植物均含有14C的放射性。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食用植物为生,所以也含有了14C的放射性,于是整个生物界都含有恒定的14C放射性。另外一方面,生物遗体、排泄物经过腐烂分解、动物呼吸、植物作为燃料被燃烧、化石燃料的使用等,所释放的CO2又回到大气圈中或又被植物吸收。这就使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碳发生了交换循环。当然,在碳循环过程中,有机体内的14C又不断地因衰变而减少。生物遗骸中也含有14C。 水圈:水圈也是14C的最大交换储存库。大气CO2大部分溶解于水中,形成含14C地碳酸及碳酸盐,如CO32-、HCO3-及H2CO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