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论曹操诗歌
[内容提要]
曹操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的人格、抱负、理想和情操,特别是他对动乱时局的进取态度和“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怀。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从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来看,大多为乐府歌辞,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曹操的诗歌极为本色,其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多是借乐府古题写时事。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钟嵘说:“曹公古直,多悲凉句。”他的诗以四言诗成就突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的风格。诗歌反映了汉末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高歌开明政治和统一的理想,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曹操诗歌 苍劲雄浑 慷慨悲凉 现实主义
[正文]
简论曹操诗歌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逐步扩展了实力。在董卓之乱引发的豪强割据势力的大混战中,他于建安元年(196)奉迎汉献帝,定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了政治优势。同时,他实行“唯才是举”、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进步措施。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了北方。在赤壁之战中他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以政治家的大度和勇气,加上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对汉末建安时期严酷的社会现实有一个冷静的分析和清醒的认识。这些分析、认识汇集到他的诗中,使他在创作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曹操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的人格、抱负、理想和情操,特别是他对动乱时局的进取态度和“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怀,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曹操对中国文化发展上的杰出贡献。
1、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他“外定武动,内兴文学”是一代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罗致文士,蜚声建安诗坛的“建安七子”除孔融外都被网罗在邺下文人集团里,杰出的女诗人蔡琰也聚于其麾下,因而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另一方面,他用自己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以其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带来了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次大丰收,并以其特有的“建安风骨”彪炳诗史。这都是与曹操的创作密不可分的。
2、从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来看,大多为乐府歌辞,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其风格苍劲雄厚,以其四言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度关山》、《土不同》、和五言诗《蒿里行》、《对酒》、《苦寒行》与汉代许多文人作品相比较,显然比汉代那些内容猥琐,词藻浮艳追求骈偶的恶劣文风有较大突破。他的诗歌既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浑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又具有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由于他的历史政治地位,其作品对当时的建安文学的发展是有其重大影响的。可以说没有魏晋曹氏父子对文风的改造和革新,我国唐代的文化发展是没有可能的(从曹操的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新题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所以说曹操在中国文化的发殿上是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其中《短歌行》、《龟虽寿》等由于具有较强的哲理和影响力,而被历代有志之士用于座右铭或是引用,可见曹操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的深度是罕见的。
第二、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1、关折时事。
曹操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他以政治家的视角来反映现实,体察民情,因此立足点更高,视野更开阔。他的诗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反映了军国大事;不仅有现实社会生活的特写镜头,而且有俯瞰全局、纵横古今的壮阔的历史大画卷。他的《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反映汉末动乱中的军旅征戍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