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PPT】.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PPT】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病原学: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 ??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 ??肠道病毒71型; ??埃可病毒 常见: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肠道病毒71型 EV71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和毒力强,神经毒性仅次于脊灰病毒。部分患者可排毒数周,病毒可在污水中存活较长时间。 该病各年龄均可感染,成人和大年龄儿童主要为隐性感染,发病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重症感染多见于婴幼儿。 常在局部地方引起爆发,暴发原因不确定。 EV71引起的临床表现多样: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多见,少数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及脑炎 ,重症患儿病死率在10%-25%。 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且不断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导致儿童死亡。 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一直存在EV71病毒的活动,人群尤其5岁以下人群EV71抗体阳性率普遍较低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台湾)的研究结果类似,提示EV71病毒对人群尤其是幼儿的危害依然存在,一旦条件具备,将有发生可能流行。 EV71感染带来的问题 较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情重,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有相对特殊性和不典型性。 对重症病例的发生机制不清。 颠覆了既往对于手足口病的认识。 临床医师缺乏新的认识,影响了救治。 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救治能力。 病原学(理化性质) 560C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 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然保留感染性 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对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甲醛、氯化物、酚等化学物质可抑制活性 流行病学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国内流行概况 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病例; 1983年天津暴发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5~10月发病7 000余例;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病毒; 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肠道病毒71型病毒; 2000年山东省招远市暴发小儿手足口病,市人民医院接诊1698例,3例合并心肌炎死亡。 2008年及2009年:安徽阜阳 EV71手足口病疫情,开始以不明原因重症肺炎、小儿不明原因发热伴脑肺损害报告的;死亡、病重儿童中无皮疹或皮疹不典型的占一半以上,早期发现重症病人困难;这两年的疫情均因地震、甲流淡化了影响 2010年:全国各地大流行,截至6月22日,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87779例,其中重症病例15501例,死亡537人。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唯一宿主和传染源; 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 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传播。 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隐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感染产生牢固的免疫力;但对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90%以上; 随着易感人群的积累,每隔2~3年可流行一次。 流行特点 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但南方地区流行高峰可提前;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流行;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集聚现象; 暴发流行后常散在发生。 感染机制假说 感染机制 EV71 --》病毒血症(口腔疱疹、皮疹、发热)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 --》损害脑干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高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