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更衣记.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更衣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更衣记   摘 要: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接续《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共同呈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次更衣的历史:新文化运动后脱去封建传统的箍人衣褥,新中国成立后脱去救亡图存的沉重战袍,新时期到来后退去生硬的官服。到了新时期后中国文学的更衣表演依然继续着。这部文学史也力求在理论是史论叙述中呈现这些文学发展轨迹。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小说主潮;中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01-02 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探索中,强国图存是头等大事。五四期间文学是救国保种的启蒙工具;新中国文学剥下了救国救种的战袍,十七年中文学被看中的也一直都是它宣传鼓动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文革十年文学成了没有自我的衣服架子。新时期,文学渐渐脱去政治功利的官服,穿上自己的便装,可以随季节温度增减自己的衣服,也可以随心情喜好选择衣服款式,各自展现自己的环肥燕瘦,顿时多姿多彩起来。 政治制约甚至压抑文学,可是没有政治何谈文学,它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政治是广义上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环境,直接影响文学面貌、文人地位等。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书生意气,意在指点江山,他们的文学观往往就是政治观,他们的文论往往就是政论,他们的地位往往不是作家文人、教授学者、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中单独一个词可以概括的。左翼革命文学兴起的30年代到新中国的十七年文学,是革命文学家、政治文学家们革命、政治、文学浪漫激情高扬的时代,同时也潜滋暗长着一种危机。80年代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文学处于时代潮流的核心前沿,文学新启蒙初露曙光。从政治梦魇中苏醒过来的人们却没有打碎文学激情浪漫的梦想,文学和政治依然紧密缠绕。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的文学被称为“后新时期”,文学在话语箍制下挥霍着被允许的自由,令人眼花缭乱地翻陈出新,一个个文学思潮像T台秀。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已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了,它恰恰映照出了文学探索的迷茫和躁动不安,浮光掠影的思潮装扮下是文学自身一张苍白的脸。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所阐述的那样,政治气氛窒息的时候,人们无法改变外在世界,内心的压抑只能毫无节制地浪费在没有价值的服饰雕琢上,千回百转的大盘扣、鲜艳生动的鞋底图画……服饰修饰越繁琐越是累赘,款式更新淘越频率越高,说明内心压抑就越强烈。或许80年代末到90年代文学表面的繁华正是文人们内在压抑和躁动的征兆。原因可能有三: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文学激扬的时代一去不返,文学和文人淡出政治权力核心,曾经意在“指点江山”的文人们变得失落和抑郁不平,他们只能投入到近乎疯狂忘我的文学自身探索和实验中;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文学生产和消费,文学从高高庙堂下放到村野民间,文学作品从艺术品变为商品,文学欣赏者变为文学消费者,“精神信仰”之后突如其来的物质趋利时代里文学本身开始变得庞杂混乱;二,文学刚从政治的迷失中走出来,重塑自身还很艰难。政治和文学的联姻结束,被政治“抛弃”的文学于是开始要求“正名”,而且政治从文学中逐渐剥离必然使人性、人道主义等文学本性从文学中重新显现,于是文学经典需要重新定义,为文学经典立史作传的文学史更需要重新大换血。像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重新发现”之作更是一种刺激,终于开始“重写文学史”,艰难蜕变。20世纪末的中国文人从先驱先烈那里汲取了教训,刻意疏远政治。希望中国文学脱掉那身闷重窒息的破棉絮后能多晒点阳光。 读过汪成法老师为《新时期小说主潮》写的书评,[1]果然老师是深耕在文学史料研究的田畴里,阅读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细致和探索。心里很是叹服,竟然一时生出学习的雄心。可是这样一本书我只有硬生生啃下去,空留几个牙印的份儿。《新时期小说主潮》开篇艰涩,第一编“文学制度”“知识分子”和第二编“知青”的一些地方叙述得理论性很强。而从第三编开始,“寻根小说”“先锋说”“女性写作”等就简洁多了。按理说先锋小说完全可以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一起叙述得天花乱坠,可作者没有这么做,看来还是笔法的差异,是作者原意众乐乐还是独乐乐的问题。第三章往后理论空气似乎渐渐稀薄,在貌似越来越通畅的阅读中能咂摸出的味道却少了。这是因为历史叙述与历史本体距离太近了,和当下距离感减弱,新的思潮还在涌动让人看不清楚本质。因此,书的前面部分上升到了比较深刻的理论层面来阐述,相应读起来也吃力些;而到了后部分特别是下册虽然易读易懂,但是有点时新作品欣赏的嫌疑。上册给人的感觉是由密而疏,味道渐淡;下册却似乎干脆成了各派小说大联展了,历史性论述越来越稀少。和所要书写的文学现象距离太近,没有“尘埃落定”“盖棺定论”,很难看得清楚明白,这可能是所有当代史书写共同面临的难题。我这才体会到了这部小说史前两编写作的精彩,想想读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