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真不容易
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真不容易
很久以前就听一位同学说过,中科院某所有位知名度颇高的中青年教授,说学生是“洗衣机”,也就是说研究课题由他本人提出做什么乃至怎么做,学生负责具体试验就行。仿佛学生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只要双手就可以了。
当初我听到这个观点,老实说颇为震惊,我觉得这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太那个了吧。那时我刚开始带硕士生,观念中认为博士生应该很有自主能力――部分原因是我目睹过自己的师兄弟自主能力就不差。然而,此后带学生的经历让我感觉到自己当初的想法还是有些理想化,或者说不成熟。其实在不少时候,不是老师主动要把学生当“洗衣机”,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况且不少学生也乐得扮演这种角色。
开始带硕士生,我觉得没太多必要非让他们自己思考,需要的是他们能理解我的计划和想法就可以了。后来开始带博士,一心想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分析结果、撰写论文各个方面。后来发现在这几个方面能够做到一两个方面的学生,就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如果说不能在上述各方面都达到一定标准的师生就不合格,那么我和大多数学生都得“下岗”了。或许个别学生还能留下,而我自认没有能力让所有或大多数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这个标准。
曾经和一位在美国大学执教的老师谈话,他居然说本科生也能做出点有意义的事。这既让我震惊也让我感到惭愧。我想问:是美国大学的老师和本科生水准高,还是我们这里的学生的能力和/或态度有问题?抑或是我这个老师的观念有问题对学生不够信任,或是能力太差调教不好学生?
顺便说一句,这位老师的教育能力是很值得信任的,因为他培养出若干相当优秀的学生(包括已经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学生)。毕竟带出一两个好学生可能是意外和偶然,也可能学生自身的因素更重要,但多了绝对说明老师的教育能力强。
最近几年,我开始努力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过去我不是没有这个愿望,但因为多种因素的限制没有行动,而现在对这些限制因素不那么在意了。当然,和那位执教美国大学老师的谈话也对我一定的刺激作用――人家连本科生都有信心调教,而我竟然不能教好博士生(即便我们这里老师和学生平均能力低于那个学校)?
下定决心后,首先制造舆论环境。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提出要增强自主思维,让他们逐渐养成不指望老师给现成研究方案、自己充当“洗衣机”的习惯。同时,拿其他课题组的例子来督促或者“恐吓”学生――知道吗?有一个杰青所在的课题组,老师只给大方向,让学生自己选题(当然定什么题要和老师讨论),结果那个组学生最晚到博二的第二学期才定题!你们不积极主动思考,也想等到博二快结束时再开始做课题?
然后是“真刀实枪”地开练。一方面给了学生必读书目和业内期刊目录,督促他们多看。因为我认为学生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对业内研究进展知之甚少,要建立所谓的自主思维根本是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从过去把具体方案直接给学生,转变为让学生看标书中的课题研究思路和大方案,要求他们能够围绕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方案;然后按照这个思路去做,对得出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下一步的方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是选择一名上进心较强、也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学生(博士生),尝试培养其自主思维能力。虽然硕士生相对更容易接受调教,但实践基础较弱也是不利因素。这个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简述如下:
先简单介绍课题背景:我们自己曾发现一类柔性较强的分子在某一靶点上显示活性。该类分子结构中有两个苯环(苯环上均具有不同的取代基),中间以某种形式连接或者说两个苯环之间隔了若干原子。这类化合物只达到微摩尔级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其结构。
该生博一下学期经过思考后,说要把两个苯环中的某个原子与其中一个苯环上的某个位置连接起来,理由是“锁定构象”。药化中对构象进行锁定的原理是,某个小分子会以多种构象存在,如果能锁定小分子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作用时的正确构象,会增加其效用。当然从结构上说,这已经是另外一个分子了,但其思路源自原来的小分子。
不过,当初我给这个学生指定的课题是天然产物来源的优势结构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他在申请研究生创新基金时,也用了与这个内容一致的标题。然而,对于这个从我的脑子里“移植”给他的题目,他在博二的一年时间里似乎基本不明所以。这个情况我虽然有所察觉,但到了博二下学期才彻底明确――这位同学告诉我,这个学期才开始看有关优势结构的文献。
那么博二这一年他在干什么?记得前面说过我们曾发现“一类柔性分子在某靶点上显示活性”吧?他在看与那个靶点有关的文献。当初我说过可以适当考虑那个靶点做偏倚化合物库,但如果缺乏信息则可做非偏倚化合物库。实际上,由于这类天然产物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对那个靶点有作用,因此信息确实非常有限。这样,做非偏倚化合物库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这名同学选择了做偏倚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