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人主体性缺失和其重构.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教育中人主体性缺失和其重构

基础教育中人主体性缺失和其重构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体教育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一定的理论探讨以及实践摸索。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培养人的偏离,其最为核心的表现是人的主体性缺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落实主体教育理念是重构人的主体性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主体性;主体性缺失;反思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而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发挥人的主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当今对主体教育的关注既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精神的呼唤,更是教育主体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在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积极、大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卓著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苏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裴娣娜教授领衔的河南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主体教育实验”,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的“和谐教育实验”等。在取得这些可喜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看待主体教育已取得的成效,正视主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采取有效策略解决问题是当今我们急需面对的。 一、基础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的缺失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养成学生完善人格和崇高价值信仰的重要场域。但是,在传统教育思维和僵化的教育培养体系影响下,加之受到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教育制度的制约,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教育本质的问题,这些问题最为核心的表现即是人的主体性缺失。 (一)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1.教师的创造性被抹杀 现实社会中,由于价值冲突与教师角色定位上的原因,加上现行教育体制中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约束以及强大的应试教育力量都冲击着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使教师的职能弱化或变质,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法、教育结果都统一于大纲,评价检查教学过程的考试也强化统一(不分地域差异,要统一出题,统一阅卷,统一标准答案),教师俨然成了大纲、教材、教参的工具。教学中,大多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造和自己的“声音”。有些地方,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反而会被认为独断专行、标新立异。教师发挥自己个性化教育和创造性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 据调查,在真正实施教学情境中,很大一部分教师放弃自己对教育的真知灼见,被动地按大纲教学、按教材上课,没有对教参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过程异化为只是传递、传播思想知识的过程,而对于这些知识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与深远意义,大多数教师则没有去深层挖掘。因此,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缺乏感情与深层价值的形式化过程。教师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的过程中失去了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2.教师单纯受制于学校管理 教师作为学校内的具体教育工作者,却很少参与学校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受工具性和现代科层权力制度的影响,教师仅仅依靠上一级教育主体赋权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而不是依靠其自身的知识与人品的影响力来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教师没有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在陷入对上一级或更高一级的教育主体的崇拜和恐惧中,丧失了自己真正的主体性”。这样一来,教师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都缺少了主体参与,教师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压抑,从而丧失了教师的主体性。由于教师缺乏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其理应承担的责任。 主体教育也是对教育者主体性的弘扬。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施教的主体,必须强化其对自身社会角色和自身主体的认识。否则,教师缺乏主体意识必然会严重影响主体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二)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1.学生被动参与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却被教育现实中强大的教育工具意识严重异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成为教育的主体,而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参与者。在课堂上,学生虽有活跃的发言,却很少有自己的声音。学生的观念被统一的大纲、教材、教参、教师以及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所谓“标准答案”所禁锢,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 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被动参与教学过程,很少主动去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跟着教师走,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师也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在生成性课堂中的细微变化。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中的自我表现,关心教学内容的顺利进展以及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很少关注学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