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传统教师隐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传统教师隐喻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传统教师隐喻   【摘要】教师隐喻为探究教师内心世界,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倾向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或期望,还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总和成长。本文在面顾了常见的教师隐喻及其理论背景后,着重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重新审视了传统教师隐喻,以“园丁”,“一桶水”、“工程师”和“蜡烛”隐喻为例,指出其包含的不合理因素,并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对教师角色定位及教学法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隐喻 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角色 教学法改革 1 教师隐喻及其理论背景 隐喻通常被理解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方式,而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LakoffJohnson(1980)明确指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而且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的理解和经历来理解另一件事物;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实体的相似性;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将一个已有的较为简单的知识与一个新的、较为复杂的、有待学习的知识连接起来(刘熠,2010)。随着近年来对隐喻现象的深入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认知工具和语言文化现象,隐喻“不仅能折射出人类诗性智慧的光辉,也能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睿智;隐喻不仅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桥梁,也是人类认知自身的途径”(胡萍英,2010)。 教师隐喻是借用另一个事物来指代教师。它是关于教师形象的社会共识及文化符号,是关于教师角色及其社会定位的社会期待与心理认同,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带来的精神财富与生活概念(唐松林李科,2012)。教师隐喻是表达“教师是什么”、“教学是什么”、“学生是什么”等教学思想的浓缩和载体(梁婧玉,2012)。人们熟知的教师隐喻有:“园丁”、“工程师”、“蜡烛”、“灯塔”、“火炬”、“粉笔”、“种子的培养着”、“一桶水”、“桥梁”、“雕塑家”、“绘画者”、“舵手”、“钥匙”、“孺子牛”、“梯子”、“摆渡者”、“路标”、“梯子”、“铺路石”、“拐杖”、“一扇窗”等等,除了这些正面向上、褒义的隐喻外,还有诸如“臭老九”、“警察”,“身心摧残者”等负面消极、贬义的隐喻,这是因为教师隐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并与世俗观念和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经主流媒体与大众舆论的传播,从而广为流传(唐松林李科,2012)。 传统的教师隐喻清晰的表达了教师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隐喻蕴含的伦理意义,规定了教师对学生、对知识与对自己必须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等伦理责任与义务问题。具体的说,它定义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知识、教师与自身的关系之理。它成为教师人格的内在维度,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实践特征,暗示了教师关怀学生真实性的实现,描述了教师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定位倾向,说明了人们当时对教师的普遍价值与期望(唐松林李科,2012)。 2 从建构主义视角重申传统教师隐喻 2.1 “园丁”隐喻 “园丁”隐喻是教师隐喻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它充分表达了教师对花朵和幼苗的悉心照顾,培土、除草、施肥,不离不弃,无私奉献,是对教师职业和素养的肯定和赞扬。但是人们也日益对“园丁”隐喻进行了反思的批判,主要观点有:(1)园丁和植物、花朵之间是人与物的关系,“没有平等”可言,“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天性的具有人格平等的地位”(2)园丁是“立法者”,“他们的任务就是设计、规划、监护和控制。作为花苗的学生则理应成为服从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听话、遵从和配合”(3)在园丁的花圃里,不同的花草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如兰花)被视为高贵,有的(如牵牛花)被视为卑贱,有的被视为杂草和野花铲被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不能够一视同仁(高维,2011)。“园丁”隐喻虽然表达了教师的大爱,但是把学生比作是教师任意修剪的对象,不仅意味着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而且是对其自由天性与自我存在的任意摧残。 人本主义教育被描述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人本主义教师的出发点是将他们所说的每句话或者所做的每件事要或者、会对学习者成长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每项教学行为中,教师都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人。因此,人本主义教学不仅仅是以学习者为主体,而且是以人为主体。教师对教学的看法反映出其对自己的看法,其教学行为反映出人格本质。在此基础上,一些教育理论家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提出了“批判性反思”这一概念(Boud,Keogh and Walker 1985),目的是能使教师成为“反思式实践者”(Schn 1983)。这样,教师就会对每天的专业工作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以此来明确自己独特的世界观。社会建构者认为,批判性反思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分享过程,教师和学习者都参与到行动、监督、反思、反馈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