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传统殡葬礼仪的社会教育功能.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人传统殡葬礼仪的社会教育功能

华人传统殡葬礼仪的社会教育功能王琛发(马来西亚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摘要]华夏文化以伦理德行为尚,在殡葬方面强调慎终追远。历代华人迁流他乡开拓新天地,依靠着延续传统殡葬礼仪的社会教育,在异地重塑自身文化认同,建立异地无殊中华的生存认识,取得持续与增强族群文化传承与内聚力的显著效果,并与当今的公民生活相辅相成。[关键词]华人传统;殡葬;社会教育[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6597(2013)0220045209地持续,也可以不断扩大参与人数。殡、葬、祭三者结合起来才是表达“慎终追远”的完整礼仪内容,所以才需要维持墓园,才需要供奉神主和建立祠堂。《礼记》对殡葬活动有概括性质的指导原则。慎终,其目标在于如何尽量减轻一个人去世带来的遗憾,增加其死亡带给后世的正面意义。在古代,“慎终”就要确保死者“寿终正寝”。古人从天子到士人,其居室分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则是斋戒和生病时候用以正性情的正堂。《礼记·檀弓》说:“君子非致齐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270;《士丧礼》首句话则说“死于适室”,就是要求正常的理想死亡必须是死得其所,要死在性情得以正之一、殡葬:慎终追远的开始殡葬文化的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能够达到《论语·学而》提出的理想境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5慎终,就是要细心地对待一个人的人生,直到他最后那一刻,使生者没有遗憾,死者也没有遗憾。追远,没有遗憾,整个心理过程就可以演化成一种可以传递的思想,可以传递的意识形态。所以,殡葬本身就是圆成慎终追远的开始,殡葬办得妥当与否,就要看它是否有利“慎终追远”的效果。慎终追远的目标就是民德归厚,人民的德性德行融入了忠厚、厚道,我们才有谈论落实其他社会议题的基础。中华文化处理殡葬强调慎终追远,其实践方法在于如何引导家属以及公众看待他人与亲者的死亡。这是通过礼仪引导心理历程,由心理建设而社会建构。其中重点在强调祖先崇拜,进入祖先崇拜,也就进入了文化教育的传承。而且,它是文化习俗的实践,所以是活生生的、从小体验的一种传承。整个殡葬活动作为传承之道,它预期发展的效果是一连串的文化表达。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他是“述而不作”,这说明我们民族本来有一套思想传统。161这套思想传统至今模糊不清了。其实,在殡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延续,叫做“祭”。没有祭,慎终追远就无法完成。死者只能死一次,死者的祭祀却可以永远周而复始处。3343标准的做法是把病重者抬到正堂,到临终前,病者头和脚两边四个角落要各有一人,陪侍其到最后一刻。当时的做法是让病者头朝东躺近地面,也是为了尽人事,希望东方的生气和地面的地气能进入其体内,刺激生机。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病重的人死前不孤独。古代人企图从“尽礼”完成尽心,重视家属丧亲后的心理调适,已经近乎当代“临终关怀”的设想。《孝经》之中还有一个“慎终”的主张,它主张一个人初死,家属要号啕大哭。因为人性,对待死亡本来就要悲哀,悲哀的感觉就是哭,不哭、忍哭、欲哭无泪会导致身体机能不正常,所以儒家是主张哭的。而且,哭声也可能帮助死者复活,因为古代太多假死[收稿日期]20122102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传统礼仪形态与当代社会生活规范研究”(批准号:11BSH002)[作者简介]王琛发(1963-),男,马来西亚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教授,马来西亚儒学会会长。45了,所以在亲人耳边喊哭,刺激死者。在《礼记·丧大记》云:“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郑玄注:“气绝则哭,哭而复,复而不苏,可以为死事。”2565古人停棺三天、停棺五天,不封棺,在我们今天看起来有点迷信又不卫生,但在古代是要预防假死。传统风俗甚至主张在死者脚下放一盏灯,特别是在冷天,人立刻死亡可能是假死,如果不断在脚下烧火就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刺激经络,可能真有复活的机会。中国人贵生,其生死思维是绝不放弃生的机会,更不能让人无辜滥死。于是,便出现《礼记》建议跑到屋顶喊魂“复苏”的教导,哭叫都不能复苏,才能确定死亡的事实。“慎终”必以人为本,包括照料死者与遗属的心理与精神层面,没有确定死亡而行丧葬礼,是草菅人命而不是死而无憾,违反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过去的“礼”是生活之需,也是对集体生活体验的总结。当确定死亡事实后,就要让死者死得适当,死得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好评,所谓“盖棺定论”。殡葬礼仪需要亲友参与,需要他人对死者评价,重视从家属到大众的现场感受,是要让大家懂得死者的重要,是生命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一旦有了“盖棺定论”,就可以在现场感染大家的心态与认知。大众见证了亲属及外人回顾亡者生前的贡献,这就是互相提醒生命的意义,激励子孙学习先人,延续好人好事的家风。缺少“盖棺定论”,就无法说明死者曾经的贡献,也无法以此教育后人。古人由此生发出重视奠文的习俗,历代遂有许多文人的悼念文字传世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