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简帛与古书书名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出简帛与古书书名研究

新出简帛与古书书名研究 李锐 【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 【专 题 号】K21 【复印期号】2011年01期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10年5期第140~147页 【英文标题】A Study of the New Excavated Bamboo-silk and Titles of Ancient Books: ?? Addendum to A Study of the Titles of Ancient Books in General Rules of Ancient Books 【作者简介】李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讲师,北京 100875 余嘉锡先生的《古书通例》对于古书形成中的许多问题,有很好的研究。近年出土的简帛,证实了余先生的许多研究结论。不过余先生写作《古书通例》时,所面对的主要是疑伪书思潮,他并未见到大批的出土古籍,其书也尚未最后完成;而今天不少学者在称赞余先生此书的价值时,多赞颂其预见性,虽有所补充,但是少有就《古书通例》本身做进一步研究者。因此,《古书通例》还有必要借助新出简帛文献进一步完善。 【关 键 词】《古书通例》/余嘉锡/书名EE141UU8457381 ????余嘉锡先生的《古书通例》一书,详论古书形成的问题,以及刘向歆父子校书的细节,潜研深思,疏通古今。读此书,可以立见唐宋以来疑伪书风潮尤其是近现代疑古运动中许多争辩,不过庸人自扰。此书为余先生于“三十年代在北京各大学讲授校读古籍时所写的讲义……有讲课临时印本……一九四○年排印本”①。然而其时疑古运动中的疑伪书思潮方炽,余先生之说竟几至堙没无闻。 ????张心澂先生所编著之《伪书通考》,学者多关注其资料作用,此书《总论》中“辨伪方法”部分所录胡应麟、胡适、梁启超、高本汉等学者总结所谓辨伪方法也较受学界重视;惟《总论》中“辨伪事之发生”部分所录若“古人不自著书”,“古人著书不自出名”,“古书世传非成于一手”,“书名非著者之名”,则少有学者关注并知道其源于余嘉锡先生;更不知张心澂已经自乱其例,预示着《伪书通考》中所考定的伪书,有不少将来要翻案。 ????近几十年来,大批简帛古书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晏子春秋》,《尉缭子》,《六韬》,宋玉赋,帛书《周易》经传,帛书、楚简《老子》,《庄子》残篇残简,《离骚》、《涉江》残简,楚简《缁衣》等出土,直接推翻古来学者所得辨伪书的结论;不少出土材料也直接证实了余先生《古书通例》中所提出的观点。《古书通例》一书的价值才逐渐为人称道,李学勤、李零先生等在余先生之说的基础上,依据出土古书,重论古书之产生、流传及整理②,影响较大。 ????可惜余先生的《古书通例》一书没有最后完成,相关文字散见于《目录学发微》、《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论学杂著》、《汉书艺文志索隐》③等书之中。余嘉锡先生生前未得见大批简帛古书之出土,其说也有先后不同乃至当弃前说者,笔者在以新出土简帛材料研读余先生的大作过程中,偶有小疑虑;又有余先生之说极简或意在批评随意断古书为伪书,今日之学者未能措意者,似有必要阐发之。今不揣谫陋,选其可说者数节,就教于大方之家。 ????《古书通例》卷一“案著录”,共分四大部分,下面依新出简帛材料,讨论其中和出土文献最相关的第三部分“古书书名之研究”。此一部分,余嘉锡先生先区分官书与私作,指出“古书之命名,多后人所追题,不皆出于作者之手,故惟官书及不知其学之所自出者,乃别为之名,其他多以人名书”。继而论官书命名之义例。 ????一、官书命名之义例 ????余嘉锡先生本章学诚之说,谓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又引《汉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谓“春秋以前,并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 ????余先生春秋以前无私人著作说,虽然较之罗根泽的“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稍显合理,然皆为运用“默证”所得结论,未可尽信。罗根泽之文,悍然将相关书籍年代拉晚或归为伪作,今日已不需一一条辨。余先生之说,在今日则只能略述其理以为辨驳。古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就是民间文学,是最古的私人著作。这时的著作,包括口传的文本,不必一定是书于竹帛的文献,当然,有一些文本也有可能曾经书于竹帛,而我们今天尚看不到。先王有采风之官,收集这些作品并润饰之,成为官书,这是民间文学上升为官方政典,而由民间所来之私学,自然远不止此。后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则是王官之学下衍而为私学。这种互动,乃是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奈何学者们只论王官之学的流变而不溯其源。官学与私学乃相对概念,官方政典与私人著作也是相对的概念。就如同周相对于大邑商的政治、经济、文化而言,不过偏远小邦,其时的王官之学本来在商。文王招徕贤人,史墙之祖先等影从,周的私学才渐渐兴盛。周灭商后,分殷之遗民,其礼制因殷礼而有所损益,然而虽然有武王访箕子得《洪范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