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氢气还原氧化铜改进实验
实验五:氢气还原氧化铜改进实验
20092401015
实验时间:单周周三上午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一个典型的化学实验。传统的实验装置如下图(1),在大试管底部铺一层薄的氧化铜粉末,用酒精灯加热把金属还原出来。通过这个实验的展开,可以让学生能从表观上感受氢气的还原性。
但是,利用这个方法往往不能观察到亮红色。原因在于:一铜的状态是粉末状,细小颗粒因吸光较多而观察不到铜单质的光亮颜色;二由于部分氧化铜粉末接触不到氢气,在高温下容易转化为更稳定的氧化亚铜,呈砖红色。
为了让实验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现象,我小组成员对“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改进,以期获得亮红色的铜单质。
1 实验方案一:
1.1实验装置如图
1.2实验原理:
1.3实验用品:
试管1支,干燥管一个,药匙一个,铜丝一条,棉花,酒精灯,硫酸(20%),锌粒
1.4实验步骤:
1.4.1如上图(2)组装好仪器,取一两头带橡皮塞的导管,将一个铜质燃烧匙穿在一橡皮塞上。
1.4.2将一根约7厘米长的细铜丝绕在笔杆上卷成螺旋状。(螺旋状长约2厘米)
1.4.3抽动燃烧匙使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排尽仪器中的空气,同时将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变黑。
1.4.4将加热到变黑的铜丝迅速伸入到球形干燥管中上部,观察变黑的铜丝能否变成光亮的红色。
1.5改进原因:
1、氧化铜覆盖在铜丝表面,直接与氢气接触,避免生成氧化亚铜。
2、实验后铜丝可以回收利用,节约药品。
3、实验不需要加热氢气,降低实验的危险性。
1.6实验结果:
将燃烧灼热的铜丝伸进干燥管中,一段时间后仍然看不见亮红色。
1.7失败原因分析:
1.7.1主要原因是温度不够高。铜丝虽然已经灼烧至红热,但是在转移到干燥管中时仍有热量的损失,且伸进干燥管后,未参与反应的氢气同时迅速带走了热量,使铜丝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
1.7.2铜丝比较细,即使反应生成Cu覆盖表面,现象也不明显,且铜丝与氢气接触面积较少,降低了氢气的利用率。
2 实验方案二:
2.1实验装置:
2.2实验原理:
H2 + CuO ==== Cu + H2O
2.3实验用品:
大试管2支,小试管1支,大小胶塞若干,细玻璃管2根,毛笔1支,氧化铜粉末,蒸馏水,酒精灯,细乳胶管,止水夹,硫酸(20%),锌粒
2.4实验步骤:
2.4.1将氧化铜粉末用蒸馏水稀释成糊状。
2.4.2用毛笔取糊状氧化铜,在小试管外壁上涂约2厘米长的氧化铜涂层,在酒精灯上烘干。
2.4.3将小试管装在大试管里面。
2.4.4将大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在氧化铜涂层的下方加热大试管,当氧化铜变色后,移去酒精灯,继续通一会气,待试管冷却后,取出小试管,观察有没有亮红色出现。
2.5改进原因:
将氧化铜调成糊状,覆盖在试管表面,大大地增大与氢气的接触面积,且氧化铜用量非常少,可以节省加热时间和氢气的用量。
2.6实验结果:
第一次加热一段时间后,大试管在加热处断裂;第二次加热许久仍不见亮红色。
2.7失败原因分析:
1、第一次加热大试管断裂是由于氧化铜涂层没有充分烘干,当酒精灯加热大试管时,涂层上的水分蒸发,造成大试管内壁受热不均引起断裂。
2、第二次加热很久仍不见亮红色的原因还是主要在于温度不够高,由于隔着氢气加热,氢气从排气管排走的同时也带走热量。
3 实验方案三:
3.1实验装置:
3.2实验原理:
H2 + CuO ==== Cu + H2O
3.3实验用品:
大试管1支,小试管1支,大胶塞,导管若干,毛笔1支,氧化铜粉末,蒸馏水,酒精灯,细乳胶管,止水夹,硫酸(20%),锌粒
3.4实验步骤:
3.4.1将氧化铜粉末用蒸馏水稀释成糊状。
3.4.2用毛笔取糊状氧化铜,在小试管内壁涂一层薄薄的氧化铜,在酒精灯上烘干。
3.4.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在氧化铜涂层的下方加热试管,变色后,移去酒精灯,继续通一会气,待试管冷却后,取出试管,观察有没有亮红色出现。
3.5改进原因:
3.5.1经过前两个方案的失败,发现实验的关键在于能否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因此,本方案对方案二进行修正,将氧化铜涂层直接涂在试管底部,加热试管,热量隔着试管壁直接到达氧化铜。
3.5.2将氧化铜调成糊状,覆盖在试管底部,大大地增大与氢气的接触面积,且氧化铜用量非常少,可以节省加热时间和氢气的用量。
3.6实验结果:
试管底部出现明显的亮红色。如下图:
3.7实验成功原因分析:
3.7.1成功关键一:温度达到足够高。隔着试管壁对氧化铜进行加热,温度升高很快。
3.7.2成功关键二:氧化铜涂层薄而覆盖面较大。涂层薄,氧化铜才能都接触到氢气,避免氧化铜高温分解为氧化亚铜,成砖红色;涂层覆盖面广,才能观察到一片明显的亮红色。
3.7.3成功关键三:涂层后要充分烘干水分。由于实验温度较高,而试管壁薄,若没有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培训教材.ppt
- 母乳喂养复训培训课件.ppt
- 母爱的感人事迹.ppt
- 母线槽装配工艺.doc
- 毒理学基础复习题.doc
- 比例换向阀技术.doc
- 比亚迪资质模型培训课程-团队协作、团队领.ppt
- 比较两个数的多少.ppt
- 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二.ppt
- 比较全面的初中比较级与最高级.doc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机考题库(含答案)完整版721025876.pdf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
- C类安全员考试复习题2 .pdf
-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pdf
- 2024年山东省落实“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题库(含答案) .pdf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4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ppt课件 .pdf
- 2022年广东某校历史中考模拟卷一(含答案解析)110748 .pdf
- lucentis(兰尼单抗说明书) .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