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科学概论06
自然科學概論 大氣層及天氣現象 大氣層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剛形成時地心引力太弱無法留住氣體形成大氣。 我們發現兩者差別很大。可能原因: (1)水分噴出後凝結變成水→海; (2)CO2 與SO2 與地表礦物作用變成碳或硫化合物; (3)H2 質量太輕,氣體溫度高,動能大→逃離地球。 以上幾個理由可以解釋為何目前大氣氣體以N2 含量最高 但是,大氣中的氧如何產生的?下列證據可推論早期大氣不含氧; (1)年代久遠的礦物多氧化不完全; (2)最原始簡單的生物不需要氧; (3)沒有氧的來源。 目前有兩種理論解釋大氣中氧的來源: (1)光解作用(photodissociation): (2)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光解作用(photodissociation): 2H2O + 紫外線 → 2H2 + O2 但氧與氫極易作用再生成水。若要大量氧留住,則大部分氫必須逃離大氣(進入太空)。 但是,大部分氫無法「立即」離開大氣,因此這理論可能性不大。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6CO2 + 6H2O + 可見光 → C6H12O6 + 6O2 早期地球上的單胞生物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大量的氧。早期大氣中無氧,也因此無臭氧(O3)。 臭氧是過濾紫外線的主要氣體,而此外線對生物有害。早期地球的單胞生物如何存活?可能原因是這些生物存在水面下,而且水必須足夠深以便過濾大部分的紫外線,但也不能太深,單胞生物才能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放出氧。估計水深約10 公尺。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這些生物活著時產生氧,一旦死了,沈到海底,並不會因屍體腐壞用掉空氣中的氧。所以在這時期,氧的產生多餘消耗,大氣中的氧逐漸增加,臭氧也增加,越多的紫外線被過濾,地球表面越適於生存,單胞生物也因此漸漸上移接近水面吸收更多的陽光,光合作用更劇烈,產生更多的氧、臭氧,更多紫外線被過濾。此一「正」回饋作用,使現在大氣存有大量的氧。(註:約在四億兩千萬年前,生物由海進入陸地。單胞生物的出現:四十億年前。氧的產生:三十至二十億年前。) 氧氣、臭氧濃度變化與生物演化史 (圖片來源:Crutzen,Fig. 4.3) 大氣垂直溫度結構 大氣層大致可分為對流層( Troposphere)、平流層 ( Stratosphere)、中氣層 ( Mesosphere)、增溫層 ( Thermosphere)(圖3-3),玆分述如下: 對流層 最接近地面的一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約10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是對流(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最旺盛的區域,也是天氣現象發生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於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雲、雨、…最經常出現的區域。一般而言,越接近地面水汽含量越高,因為溫度較高而且較接近來源(如:海、湖、森林、沼澤…)。 大氣吸收陽光的效率不高,約有50%的陽光穿透為地表吸收,而且空氣放出的輻射比吸收的還多(即不斷冷卻),因此大氣的溫度分布成隨高度遞減的現象。大氣則經由熱傳導及對流傳送熱量,彌補輻射冷卻所損失的能量。平均而言,對流層中隨高度溫度遞減約6.5oC/km。 平流層 對流層之上,10km至50km之間,為平流層。平流層的特點是溫度隨高度增加,因此空氣特別穩定,不易產生對流,大氣運動多是水平,因此稱為平流層。平流層因為特別穩定,而且沒有降水,大氣中懸浮微粒(如:火山灰、污染物、核爆輻射塵…)可停留在平流層數個月到數年之久。 平流層的溫度分布與臭氧有關。下列化學作用在平流層中不斷發生: O2 + O + M = O3 + M???? (a)? O3 + hv = O2 + O???????? (b) 上述作用(a),由O2、O、M (催化劑)三體碰撞產生臭氧。臭氧是極端不穩定的氣體,容易吸收紫外線分解成O2、 O。 。(a)、(b)兩種作用不斷進行,其結果是化學成份不變,大氣卻因此吸收了許多能量,提高溫度。此一過程在高度約50公里處最有效率,因此該處溫度最高。臭氧含量最大的地方,約在20~30公里之間。為什麼最高溫在50公里處?因為高度太高,氣體密度小,不易產生三體碰撞;高度太低則紫外線多已被吸收,而且O原子含量太低(O的產生:O2 + hv = 2O,吸收非常短波長輻射,且發生在高層大氣,上述反應不易進行。) 中氣層 在這層沒有特殊的加熱過程,越高處越冷。大氣層最冷的地方。 增溫層 在這層, N2、O2、O吸收波長非常短的太陽輻射(0.1μm)(圖3-4), 產生光電離作用(photoionization),生成許多電離子,因此也稱為電離層(圖3-5)。 由於空氣稀薄,只要吸收一點能量,溫度就變得很高(可達數千度)。這裡的溫度變化與太陽黑子的活動關係密切。太陽黑子活躍與否可改變溫度達一千多度。但是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