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成瘾_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信成瘾_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

*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蒋建国摘要微信体现了媒介化社交的诸多优势,随着微信的普及和社交功能的延伸,微信化生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值得高度关注。微信成瘾不仅具有网瘾的一般特征,其过度虚拟社交导致生活紊乱和精神空虚,陷入“越微信、越焦虑、越冷漠”的怪圈,也进一步地疏远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人格分裂、社交幻化和自我迷失。如何培育微信的社交理性,是合理运用微信的应有之义。关键词微信成瘾;社交;自我文章编号1001-8263(2014)11-0096-07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蒋建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广州510632从2011年以来,微信作为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目前全国至少有6亿个微信用户,且数量在持续攀升,微信已超越微博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方式,作为微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圈子文化,微信所创造的“朋友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微博迷”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网民而言,如果有一天离开微信,简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恐慌。显然,以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时空概念、文化氛围和心理方式,它所创造的新型社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身体、情感、话语与文化的概念内涵,体现出“微文化”的巨大影响。对于微信社交的自由、平等、随性和开放的优势,已经被不断地放大且形成了巨大的营销效应。但是,关于微信成瘾所导致的社交幻化和自我迷失问题,却鲜有专文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微信成瘾视为网瘾的一种表现方式,以微信社交功能作为研究的重心,探讨微信成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行交流的“信”,是私信、短信功能的扩张,它延伸了互联网的诸多互动与交往功能。随着web3.0时代的来临,网络本身已经成为“社交图谱”。①尤其是多媒体交流方式的发展,使微信交流充满了文字、图片、视频的丰富想象。而微信聊天对外部设立界限,使其圈子文化限定在“朋友”的范围之内,让参与者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但是,作为Web3.0时代的时髦交往方式,微信既是一种“圈子文化”,又是网络亚文化的重要源头。它虽然属于私人交流方式,却是网络世界中的一种“亚媒介”。其朋友圈可以随时携带各类信息进入“内群”中,微信圈所展开的交流和讨论,仍然与网络公共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微信的“写作”与手写时代的书信有着根本的区别。书信首先是由于地理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的双方交流,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手写文字区别于复制文化的情感效应。“写信”与“读信”是在特定的情感空间里进行的仪式化“场域”,手写的书信是书写者的叙述、思想与情感的交织,是对特定对象一种空间上的倾诉,并通过书信旅行时间上的差异期待对方的回应与交一、微信社交:交流并非意味沟通按照字面的理解,微信是通过简短的文字进*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传播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13AXW013)的阶段性成果。96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流,“我”和“他者”在书信交流中存在着情感互动与依恋。字里行间表现了对人物、事件和生活世界的勾连,具有文本的完整性、逻辑性和想像力。而对于“读信人”而言,读信犹如“读人”,远在千里可感知友人过去的思想和生活踪迹。因此,书信和眼泪一直是感情的一种凭证,而见字如见人、睹物思人仿佛也就具有了更充分的理由。②这种时空的回响和情感的互动是书信作为私人交往方式的魅力所在,也是体现手写文本的思想性、逻辑性和生命力所在。但是,微信虽然在形式上继承了书信的交流功能,却与书信的情感沟通功能有较大差异。首先,微信是一种集体意义上的圈子文化,缺乏对个人的专注和投入。对于那些建立微信圈的用户而言,尽管他们可以通过电话号码、QQ群、群聊号、公众号和社区寻找合适的交往对象。这看起来似乎有较大的交往选择性,但是,从实践层面上,一般人经常联系和交往的圈子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人,而大多数微信号加入的朋友远超过这一数量。由于一般手机用户存储的联系人达数百乃至数千人之多,似乎每个人都抽象成为一个手机号码。对于手机中许多“陌生的熟悉人”的微信邀请,按照许多微信用户的经验,从礼貌的角度考虑,一般不会轻易拒绝。因此,微信号所连结的朋友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朋友”,而是交往意义上的“熟悉人”,有些甚至是仅知其名而不知何时见过的“过客”。一位报社老总谈到不设微信号的原因时就很坦率地说,他手机上有近8000个手机号码,许多手机号是工作和业务上的“保持者”,如果建立微信圈,对于那些突然撞入的“发言者”,如果不回信不太礼貌,而回信又“无话可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的社交圈有着较大的差异。微信圈并非完全基于信任而建立的小众社交圈,圈中的“陌生面孔”也并非个别现象。微信圈将社交圈子进行符号编码和再度链接,并没有强调交往的个人属性。相比较而言,“微博是社交化的媒体,而微信是媒体化的社交。”③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