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doc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摘要:污名应对是指被污名者运用不同策略来反抗社会赋予他们的贬低性标签的动态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从站在污名施予者的立场考察污名的影响转向到强调被污名者作为主动应对者。目前,对污名应对的研究有三种理论取向:权衡比较取向、认同威胁取向和个人与情境互动取向。污名应对研究对于改善被污名者的心理健康和改进消除污名影响的政策等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可隐藏性污名应对的研究,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研究范式,关注污名应对的纵向研究,加强污名应对理论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污名应对,权衡比较,认同威胁,个人与情境互动 分类号:B849.C91      1 引言      古往今来,人类往往对严重身心疾病患者、同性恋者和贫困者等边缘或“异常”群体持有偏见和消极刻板印象,并对他们采取歧视性行为。这些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核心就是污名(stigma)。而这些边缘或“异常”群体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反抗社会赋予他们的贬低性标签。这就涉及污名应对的问题。   自从E.Goffinan(1963)经典著作《污名:受损身份管理诠释》出版以来,心理学家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污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污名应对(coping with stigma)逐渐成为污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污名应对研究旨在从被污名者的视角出发,探讨被污名者在具体污名情境中应对社会污名的动态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很多。从被污名化程度上说,从轻度污名特质如肥胖,中度污名特质如精神疾病,到重度污名特质如艾滋病等都有所涉及。从污名的维度来说,既包括可见性污名特质如性别,也包括隐藏性污名特质如同性恋。其中,隐藏性污名应对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关于污名应对的研究,例如,对熟人社会背景下空间和文化等因素对艾滋病感染者及其相关被污名群体污名控制策略的研究。      污名应对的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关系被污名者个人的生存和正常生活,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首先,社会污名严重影响了被污名者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例如,Cochran等人(2007)分析2002~2003年对拉丁裔和亚裔美国人大型调查数据发现,男同性恋者和男双性恋者比男异性恋者更多地尝试自杀行为;女同性恋者和女双性恋者比女异性恋者在一生和最近一年内经历更多的抑郁,同时在最近一年更多地使用毒品。其次,被污名者所处的困境已经成为威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2007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人;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艾滋病疫情呈现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渗透的流行趋势。严峻的艾滋病蔓延形势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社会歧视造成的失学、失业、违法犯罪行为等社会隐患更加严重。鉴于此,污名应对的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等从不同侧面对污名应对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澄清污名应对的机制,而且能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有关消除污名的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2 污名应对研究的发展脉络      2.1 早期阶段的研究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污名逐渐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80年代后,污名应对研究受到了关注。但是,有关研究主要从污名施予者的角度出发。在这一背景下,污名应对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把污名应对单独作为一个变量,考察它和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例如,Namir等人(1987)最早研究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应对策略。他们发现,否认这一情绪聚焦性应对策略与抑郁呈正相关。随后的研究得到了与他们相一致的结论。   二是考察影响污名应对过程的中介和调节变量(觉知到的污名或歧视、应对资源、人格因素、社会支持等)、应对策略(积极或消极策略、认知和情绪策略等)以及污名应对的结果(自尊、学习成绩、生活质量、健康等)。例如,有实验发现,当歧视线索明确时,被污名者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歧视;而当歧视线索被模糊时,她们则失败归因于自我;控制感对归因过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Miller等人(1995)通过实验发现,肥胖女性会采用补偿策略来减少污名对自我的影响:当认为他人可以看到自己形象时,肥胖女性比非肥胖女性更认为自己可爱和具有社交技巧。Crocker等人(1993)也发现,当得到男性负面评价信息时,如果肥胖女性把这种评价归因于自我而非他人的歧视,那么,她们就会降低自尊,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      2.2 运用压力一应对框架来研究污名应对   2000年,Miller及其同事把压力一应对这一框架应用到污名应对研究之中,开创了污名应对研究的新局面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