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年品社教学计划田金枝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田金枝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1.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 。 (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
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
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
三、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实行新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备课的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教和学的良性循环
集体备课的形式: A、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所有教师全部到位。 B、把集体备课召开成头脑风暴型的会议。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C、各抒己见,鼓励奇思怪想,鼓励创造性思维,鼓励实验探索。
集体备课的内容: A、 备学生,备教学重点难点,备教师教的方法,备学生学的方法。 B、 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表述出来,把自己的教学建议说出来。 C、 介绍教学心得,讨论作业的布置以及新授知识的巩固措施。交流后进生辅导措施,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等等。
集体备课的结果整理: 集体备课记录整理后给大家作为备课的参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