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桃花源”——不合时宜的“绘事”与“画意”.doc

“移动的桃花源”——不合时宜的“绘事”与“画意”.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移动的桃花源”——不合时宜的“绘事”与“画意”

“移动的桃花源”——不合时宜的“绘事”与“画意” 2011年11月30日 09:11:02 ???作者:鲁明军 ??来源:艺术国际 字号:【大中小】   引言 如何进入当代:视觉考古与心态史的交界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被“当代”、“当代艺术”诸如此类的概念和术语所困扰。何为当代,如何进入当代,已普遍成为很多试图进入或已经进入当代艺术界的焦虑和犹疑所在。我们经常听到的解释是,当代不是时间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意即前卫性、反抗性、批判性、反思性,等等。窃以为,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定义或许反而狭隘化了“当代”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譬如,在意大利学者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当代”论述中,便恰好回避了上述这样一套硬性的界定,真正开启了“当代”之多元意指。阿甘本援引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法兰西学院讲座时的一则笔记中所说的,当代就是不合时宜(The contemporary is the untimely)。实际上,“不合时宜”一词最初源自尼采1974年的著述《不合时宜的沉思》。尼采告诉我们,真正当代的人,是那些既不完美地与时代契合,也不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的人。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就是不合时宜的(inattuale)。但正是因为这种断裂与时代错误(anachronism),他们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阿甘本指出,所谓当代,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异联系,当代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更确切地说,当代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附着于时代的那种联系。反之,与时代过分契合的人,并非当代人——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由于与时代的关系过分紧密而)无法看见时代;他们不能把自己的凝视紧紧保持在时代之上。[1]   显然,这里所谓的不合时宜,绝非前卫性、反思性、批判性几个词所能涵盖的。相对后者,这一解释更具开放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阿甘本看来,当代性通过使当下变得古老(Archaic)而把自己铭写在当下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在最现代、必威体育精装版近(的时代)中对古物的标记和签名有所感觉的人才是当代的。“古老”的意思近似于arkhé,也即起源。但起源不单位于编年时间的过去之中:它与历史生成(historical becoming)当代且不断地在其中运作,就像在成熟机制的序列(tissue,织物)中继续活动的胚胎和成人心灵生活中的童年那样。因此,阿甘本认为,当下的进入必然以考古学的形式出现。然而,这种考古学不是向历史的过去退却,而是向当下那个我们绝对无力经历的那个部分回归。[2]   正是这样一个界定,启发我尝试通过视觉考古的方式进入当代,也决定了我以此作为视角和方法进入肖克刚近年的创作。当然,之所以选择视觉考古,本身亦源于笔者对当代艺术史本身的些微思考和判断。毋庸说,今天任何试图以线性的逻辑和方式勾勒一条当代艺术通史的线索都是枉然。反之,单单某个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或许可以构成一部艺术史。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视觉考古的方式,其话语的生成过程方可最大限度地得以考掘和揭示。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考古本身无疑更接近一种理性的分析和疏解,而当代艺术或视觉文化的生成本身却并非一定是理性的数据罗列或策略计划,更多表现为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尤其是内在的心态变化更为复杂,亦更难把握。既然如此,那么视觉心态之考古如何可能呢?而这也是肖克刚所感、所思与所作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因此之故,笔者并未仅只停留在视觉考古层面,而试图将其与心态史结合起来予以整体性的考察。或者说,在视觉考古与心态史的交界处寻找一种分析和解释的可能。对于肖克刚而言,之所以选择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是因为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政治表态,也迥异于完全的媒介和修辞实验。在他看来,今日广为盛行的这两种话语方式皆抽离了个体之心的自觉,而将艺术或绘画悬置于活生生的现实日常生活之上。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反思的结果。何况,这样一种基于心之自觉的视觉话语实验原本就便极为切近他的气质和禀赋,且植根于他多年的所感与所思。   回过头看,笔者之所以选择在视觉考古与心态史的交界处寻找一种可能,一方面是基于对当代艺术的本身的重新认知和理解,另方面实际上也是一种方法论的考察和探问。当然,回到视觉考古,并非是拒绝阐释,而是将阐释内化于考古的过程中。[3]   一 “移动的桃花源”:从“身体的山水”到“内心的风景”   为什么是“移动的桃花源”?看到这个题目,或许都以为无非是以油画的方式临几幅古代山水而已。但在这里,我要声明的是,对于肖克刚而言,并非如此。窃以为,“移动的桃花源”并非是一种消费符号的制造,亦非一种流行图像的转译,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象的形塑,亦是一种心态和心境的体认与表征。   对于这个系列作品(近作),肖克刚称其为“内心的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