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期 37一
A—TIG焊接技术在双管板换热器中的应用
刁志锋,杨树彪,黄仁龙,嵇庆和,吴华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江阴分院,江苏江阴214434)
[摘 要]介绍了A—TIG焊接技术原理。为解决双管板换热器中内侧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难题,在对双管板连接结构和A—TIG
焊接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焊炬,采用A-TIG焊接获得成功。实践应用证明,A-TIG焊接技术应用于双管板
换热器是可行 的。
[关键词]A-TIG焊;双管板换热器;焊炬;应用
换热器在 国民经济 中特别是石油化工、电力 A—TIG焊实际上是焊前在待焊区域涂敷某种活
等工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是换 性焊剂,焊接过程 中在活性焊剂的作用下引起焊
热器制造 中关键工艺,其连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接 电弧收缩,电弧能量密度增加,电弧增大,最
到产 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一旦发生质量 问题,极 终导致焊缝熔深增加的一种焊接新工艺。在A—TIG
易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因此,连接部位必须安全可 焊接工艺中,一般采用I形或不开坡 口,焊接时无
靠。 目前的管板连接方法,即便是能够达到设计及 需填加焊丝 。据报道 ,在不开坡 口、不使用填充
安全要求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应用限制 。 材料的情况下,采用A.TIG焊可将12mm厚的碳锰
A—TIG焊接技术是乌克兰的巴顿焊接研究所于 钢一道焊透,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2】。A.TIG焊接
上世纪60年代研究出的一种基于TIG焊技术的焊接 过程如图2所示 。
新工艺。它既继承 了TIG焊焊接质量好,可大幅度
增加焊缝熔深,提高焊接生产率的优点,又克服
了TIG焊单道焊熔深小、焊接生产率低 ,应用场合
受到限制的缺点_1】。A—TIG焊接新技术的发展为我
们提供 了一种焊接管板的新方法 。
为 了解决双管板换热器 内侧管板焊接 的难
题 ,本研究设计了A.TIG焊焊炬并进行 了A—TIG焊
接试验 ,进一步验证了A—TIG焊接技术应用于双管
板换热器的可行性。
图1 双管板换热器连接方式
1双管板换热器管板连接
双管板换热器一般采用固定管板结构Ⅲ,具有
内外双层管板,如果 内管板管 口泄漏,还有外管
板防护 。 目前,国内制造 的双管板换热器的内侧
管板与管束 的连接方式基本上均采用强度胀接 ,
如图1所示。强度胀接完全靠试胀经验进行,容易
使管子产生过胀 ,严重时只能重新制造 ,造成材
料损失、浪费工时。在实际使用 中一旦产生应力
松弛,常常在此部位引发泄漏,且无法修复,严
重影响生产 。而采用焊接方式,有合格焊工、严
格工艺规程来保证焊接质量,即使不合格,返修 图2 A-TIG焊接过程示意图
也 比较方便 。
作者简介:刁志锋 (1980一),男,河北故城人,硕士研究生
2A—TIG焊工作原理 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特种设备检验。
38一 ■技术交流 石油和化工设备
一 2012年第15卷
活性 焊剂最 早 由乌克兰 巴顿焊接研 究所 应狭小 的管 内空间,又要功能齐全,因此 ,专 门
(PWI)在20世~g60年代研制并应用于能源、化 设计 了一种特殊焊炬,用 以解决双管板换热器 内
工和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 。A—TIG焊的关键因素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25 Cr-1 Mo钢制加氢反应器焊接裂纹(二)--对焊接裂纹性质试验研究.pdf
- 2.25Cr-1Mo-0.25V钢焊接材料再热裂纹敏感性试验方法探讨.pdf
- 3CII90MX3EXT英格索兰离心式空压机在沿海高湿度地区进行换热器改造浅析.pdf
- 5-羟甲基糠醛制备和其催化氧化研究进展.pdf
- 09MnNiDR低温压力容器钢板试验和焊接检验.pdf
- 15MnV大型锻件超声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和改进.pdf
- 20g材料中氢扩散规律研究和氢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pdf
- 50万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三旋和烟机故障分析.pdf
- 390型球磨机衬板螺栓改进措施.pdf
- 840K液氮泵车技术效果分析和综合评价.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