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筋及连接课件[教学]
相关标准目录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08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 《冷轧带肋钢筋》GB 13788-2008 《冷轧扭钢筋》JG 190-2006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 701-200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03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0) 《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2101-2008 《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 GB/T 17505-1998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 (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2011.12.1实施)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2010 《金属材料 线材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02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 27-2001 《冶金技术标准的数值修约与检测数值的判定原则》YB/T 081 -1996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170-2008 2)平行长度(Lc): 试样两头部或两夹持部分(不带头试样)之间平行部分的长度 3)伸长:试验期间任一时刻原始标距(L0)的增量。 4)伸长率:原始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L0)之比的百分率。 ①断后伸长率(A):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Lu-Lo)与原始标距(Lo)之比的百分率 断后伸长率的标识符号: 断后伸长率符号A下不附有下脚注,未标注比例系数,说明为比例试样且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为5.65,原始标距见下列公式。 断后伸长率符号A下附有下脚注为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例如A11.3。说明为比例试样且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为11.3,原始标距见下式。 断后伸长率规定值低于5%的,建议采用如下的推荐方法进行测定: 试验前在平行长度的一端处作一很小的标记。使用调节到标距的分规,以此标记为圆心划一圆弧。 拉断后,将断裂的试样置于一装置上,最好借助螺丝施加轴向力,以使其在测量时牢固地对接在一起。以原圆心为圆心,以相同的半径划第二个圆弧。用工具显微境或其他合适的仪器测量两个圆弧之间的距离即为断后伸长,准确到士0.02 mm。为使划线清晰可见,试验前涂上一层染料 为了避免因发生在该法规定的范围以外的断裂而造成试样报废,可以采用移位法测定断后伸长率。 断后伸长率规定值低于5%的,也可以采用引伸计法。 原则上只有断裂处与最接近的标距标记的距离不小于原始标距的三分之一情况方为有效,但断后伸长率大于或等于规定值,不管断裂位置处于何处测量均为有效。 注:规范性附录A—钢筋在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测定方法(GB 1499.2-2007) A.1试样 A.1.1长度 试样夹具之间的最小自由长度应符合表A.1要求: A. 1. 2原始标距的标记和测量 在试样自由长度范围内,均匀划分为10mm或5mm的等间距标记,标记的划分和测量应符合GB/T 228的有关要求。 A. 2拉伸试验 按GB/T 228规定进行拉伸试验,直至试样断裂。 A. 3断裂后的测量 选择Y和V两个标记,这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在拉伸试验之前至少应为100 mm。 两个标记都应当位于夹具离断裂点较远的一侧。 两个标记离开夹具的距离都应不小于20mm或钢筋公称直径d(取二者之较大者); 两个标记与断裂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 0 mm或2d(取二者之较大者)。见图A.1. 新标准判定规则 屈服前的第1个峰值应力(第1个极大值应力)判为上屈服强度,不管其后的峰值应力比它大或比它小; 屈服阶段中如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谷值应力,舍去第1个谷值应力(第1个极小值应力)不计,取其余谷值应力中之最小者判为下屈服强度。如只呈现1个下降谷,此谷值应力判为下屈服强度; 屈服阶段中呈现屈服平台,平台应力判为下屈服强度;如呈现多个而且后者高于前者的屈服平台,判第1个平台应力为下屈服强度; 正确的判定结果应是下屈服强度一定低于上屈服强度。 ②推荐法(力--延伸曲线无明显弹性直线段时):力--延伸曲线图的弹性直线部分不能明确地确定,不能以足够的准确度划出这一平行线,推荐采用如下方法(见图4-2-9). a)试验时,当已超过预期的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后,将力降至约为已达到的力的10%。然后再施加力直至超过原已达到的力。为了测定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过滞后环划一直线。然后经过横轴上与曲线原点的距离等效于所规定的非比例延伸率的点,作平行于此直线的平行线。平行线与曲线的交截点给出相应于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的力。此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o)得到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2) 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