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5.彭文斌“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doc

二.5.彭文斌“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5.彭文斌“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

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 彭文斌 摘要:近年来海内外人类学界对中国族群的讨论,时间上大多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族识别的系统工程为起点,既对清末和民国初年中西方的中国民族分类观缺乏相应的探讨,也缺乏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分类话语的流变及其相关的政治语境。本文以西南族群空间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在西南民族分类中的二种视野,即“中国化的西南视野”与“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之间的抗争。本文也兼论中国人类学界在建构西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西学”中国化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地方能动性的问题。 关键词:西南民族分类、中西方视野、“西学”困境、地方能动性。 一、引言 民族志图示(ethnographic mapping)对于传统帝国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空间身体政治”(spatial body politics)的建构和展示都有着很关键的作用。通过民族志图示,帝国或国家在确认自己经济、文化、政治、族属的边缘的同时,也定位了自己的中心。如果说制图 (cartography) 让帝国或现代国家对“地”(空间)有了“本体”的感觉,那么民族志图示(以文字或类似《皇清职贡图》、《百苗图》、《海国图志》等的编纂)则让帝国或现代国家有了与异族、异邦、异国相别的基础性人观(“子民”、“国民”、“蛮夷”、“番邦”、“化外之民”、“我族”、“他族”等)。而民族志图示中的分类则是这一基础性人观的基础。透过分门别类的民族志图示(文字、图画、照片等),对“民”透视的“帝国(国家)之眼”得以实现。 二、西南研究中传统分类之否定 在夷夏之别中,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分类性描述始终是贯穿中国古代边地汉文献的主轴,这方面的文献虽说不上汗牛充栋,也称得上是种类浩繁。夷夏的分别多以“感性知识” (experiential knowledge)的文化习俗为主,因此在文献表述中有生业方式、服饰、发型、“秉性”、物产、婚姻、政治制度、信仰等等。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长期被奉为古代西南民族志的经典文献,自民国以降,西南民族研究的学者在著述中,无一不加以引述。按照著名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的解读: 《史记·西南夷列传》区别西南民族为三类:夜郎、滇、邛都诸族为“耕田”民族;巂、昆明为“随畜”民族;筰都、冉駹为半耕半猎民族。耕田之民有邑聚,有君长,其俗魋结。随畜之民无常处,无君长,其俗编发。其分类以经济、政治、与习俗为标准,简言之,以文化为标准。精辟独到之处,汉以后学者不能及也。 马长寿认为,自司马迁以后,对西南民族的分类,或简或繁,可谓 “江河日下”。晋代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以地名分类,分七系:武陵蛮、南郡蛮、江夏蛮、板遁蛮、南方蛮、益州蛮、西南夷。明末《滇略》,分僰与爨。清代李宗昉以《黔苗图说》分82种,比如,黑罗罗、白罗罗、花苗、白苗,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时期,有志于创建中国人类学西南民族研究的学者们,如岑家梧、杨成志、马长寿等,在其文本叙述风格上,大多都是将汉文献有关西南民族的典籍作为其著述开篇的引言,继之以“非科学”的名义加以贬斥。在马长寿先生看来, 除了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尚值得称道外: 宋元以还,中国官吏与内地人士客居西南者踵接背望。往往以好奇心理,于奇风异俗,多所采撷。归而撰写为笔录,咏为诗歌者,其数不下百十种。然作者之心理,上焉者,多系撰荒经,作传奇,结果仅足资谈荟而已。其急于功利者,暴露西南之物产殷富,与夫土著之横恶顽憨状态,以求取悦朝廷,挑唆挞伐。故其所述者,为鸟兽草木之名,僭号称王之事,而于种族之分类,文化之分析,不顾也。 “闭门造车”、“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古代西南民族文献更容易滋生对边民的成见。杨成志先生认为这都是传统的“尊夏攘夷”观念在作祟。杨先生颇有洞见地指出,这种华夏中心的观念,分为“言词”和“动作”两个方面:“一由于太过自尊,故视他人尽如兽类一般”,如称西南民族为“猡猡”、“猺人”、“狼人”、“狆家”、“阿猖”等,“视之为蛮族”。“一由于太过霸道,历史相沿,所谓‘征蛮’,‘平苗’,‘平猺’,‘讨回’,‘平黎’……毋不以战功为烈,非使他们慑服为止”。“言词”上是“尊己抑人的表示”,“动作上”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些“从前的记述,因时过境迁,只可拿来做一个历史上的参考,有许多方面已不适合乎现在的环境和科学的方法了”。 于是,诸多的古代的民族志文献,无论从叙事风格、资料来源,还是意识形态上,就这样被否定了。需要摒弃的是这些“过时的”、“闭门造车”和“捕风捉影”的、带“歧视性”的传统帝国民族志图示,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的、科学的、有“假定的结论” 和实地考察精神的西方科学法则,然后以之对西南民族进行“种族”方面的量化研究,开展分类与归纳结合的语言学调查和实地的文化习俗记录。但是这些带“新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