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人生自我的脱毒
特级教师徐珍华名师工作室:谈人生自我的脱毒
生命始于放空自我。——李承宪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本书旨在帮助你将自我身份转化为莲花身份。我对自我的定义是:一种对信息的捕捉(将环境内化为自我)。由此可见,自我是一种虚假的自身。因为自我依赖于外界和反馈、渴求认可和赞许,因此自我身份沾染了众多信息的灰尘。而莲花身份则不一样了:它是自我指导和自我清洁的。如同莲叶或镜子一样,莲花身份排斥有毒的信息并且保持不受污染的纯净。为了保有你的莲花身份,我们先要释放自我身份的臭气。也就是我称之为“身份脱毒”的过程。
身份脱毒是一层一层剥去虚假自身的过程。也许当你脱去自我身份时,你会感到怅然若失;但是通过一层一层地剥离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你会一点一点地接近真我。随着信息壁垒的解除,你也会越来越自由。因此,身份脱毒是将自己从阻碍成长的束缚中解放的过程。
播下莲花的种子:画出界限
请拿出一支铅笔(不可以是钢笔,稍后你会明白为什么),在纸上画一个大大的圆。现在,在圆内写下“我”或“自己”;把圆圈外的空间标记为“非我”。而圆圈则是你自身的疆界。
观察你的四周,并且观察你的内心。请思考你的生活。是什么构成了你对自身的感觉?问问自己: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如何通过环境了解自己?我是谁?
接下来,在圆圈内写下你认为与自己本质不可分割的东西。你可以对自己下定义。当你进行这个过程时,不断询问自己:任何自身被赋予的意义都属于真我吗?快速估计的方法:如果没有它你也可以生活,那么它就不是你。好的,将这些“非你”都移到圆圈之外。你可以在圆圈内记录改变的过程。当你结束了对自身的定义,请开始象征性地加强“你”与“非你”之间的界限:用铅笔不断地描重圆圈,直到笔尖穿透纸背;直到你成功地将“你”与“非你”区分开。请注意,这个练习的某些地方可能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改变,所以在你继续下面的阅读时,请保留这张纸作为参考。
身份窃贼与身份出让
身份窃贼是指那些认为自己是你,并偷走你的资源的人。而身份出让指的是你认为自己是别人,丢掉了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与外界等同,就是出让了你的真我。
在英语里,“identity”(身份)来源于拉丁文“idem”,其意思是“同一,相等”。身份是你通过对外界和“非你”的认同所建立的,是你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的。我们倾向于这样思考“我就像这个和那个……”。问题就此产生了。
你并不像任何人或者物。即使你认为你们非常相像,但是相像并不等于“同一”。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与你一模一样的,就像1.000001非常地接近1,但是它仍然不是1。唯一的你就是你,而非其他任何人。你并不等同于“非常像我”或者“与我类似”。你是独一无二的,完整而独特!当我们与外界等同,与“非我”等同,我们就是忽略了自身得以与外界区分的独特之处。记住,独特性使得你可以超越比较,因为你是不可比较的。一旦你认同了“非你”,你就是用你的独特和唯一交换了相似。于是,你出让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失去了对真我的洞察。身份出让与身份窃贼一样,都反映了真我的缺失。
等同与信息的联结有关
那么,我们为什么仍要用原本的自身去换取一份复印件呢?答案是非常复杂、细微和因人而异的。但是我们可以居高临下地审查这一问题。你知道,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将生活转换成信息。一些信息是与我们无关的,于是它们被遗忘或者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另一些信息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于是我们核查这些信息,并且将有用的保存起来。最终,这些被保存的信息形成了我们的自我身份、自我概念。
日复一日,我们习惯了这些信息的存在,并且开始认为它们是自己。举例来说,你几次在毕业班的数学考试上得了“A”,于是你自诩为“数学怪才”。又或者,假设你从小在煤矿长大,你欣赏矿工诚实和辛苦的工作;于是当你参加竞选时,你会打出“矿工的儿子”的旗号,承诺“所见即所得”的透明。我们不是用这种方式,就是用那种方式将自己包裹在层层信息和履历之中,直到它们变成我们的第二层皮肤。但是,生活仍然在继续。事物在不断变化,新鲜的信息也在不断被输入,持续挑战着我们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最终有一天,你的数学成绩只是“B”,“数学怪才”的头衔看来需要修正了;捕风捉影的小报终于挖掘到“矿工的儿子”、“所见即所得”口号的阴暗面。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我们失去了信息的光环。
通常情况下,我们处理不喜欢的信息不外乎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忽略它、质疑内容的可信度和来源的可靠性、用其他信息反驳。我们为了保护“我是谁”的陈旧信息而精疲力竭;我们为了保护形象、名声、观点、自我身份而不断战斗。但是我们忘记了,我们所保护的只是一堆信息而已。我们看不到最本质的事实:我们并不等同于我们所保护的信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