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全套教案集《赤壁赋》教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全套教案集《赤壁赋》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全套教案集《赤壁赋》教案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赤壁赋》教案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探究]   1.了解苏轼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探究]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拓展]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   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此诗是作者和其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