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柏拉图论知识与意见
证实原则本来是从科学命题的角度提出的,但同时也扩展到一切语句上,它用能否证实来判明一个语句是否具有意义〔即无论它为真为假但的确是一个命题〕抑或只是貌似语句的一串无意义的声音。可以说,这种理论从考虑科学的真理性出发,发展为一种语句意义的理论。 证实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在当代商城的对面。 中国人民大学始创于公元前5世纪。 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不变即变,变即不变”“生就是死”,“问就是答”,“方是圆,圆是方”。 可证实性原则的问题 1,原则上的可证实性与实际上的可证实性 在月球的背面有三千米高的山峰 宇宙中存在着外星人。 2,逻辑上的可证实性与经验的可证实性 水往高处流 飞马 方的圆 3,强的可证实性和弱的可证实性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一切人都有死的 爱因斯坦对于波普尔的启示 “爱因斯坦寻求的是判决性试验,当这些试验和他的预言一致时,它们绝没有确证他的理论;而当不一致时,则如他首先强调指出的,将表明他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证伪原则 “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 这种态度并不去寻找证实, 而是去寻找判决性的检验这些检验能反驳被检验的理论, 虽然这些检验决不能证实它。” 原则上的可证伪性是关于科学理论和伪科学理论之间分界的标准。“ 如果有人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 那么他就应该象爱因斯坦所做的那样回答这个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我会承认我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证伪主义打击的对象 其一是要揭破伪科学理论的乔装打扮。 其二是要反对证实主义和归纳主义这一类科学哲学中由来已久的正统见解。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 “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和个体心理学的毛病在哪里?为什么它们同物理学理论、同牛顿理论、特别是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么不一样?” “我觉得这三种学说虽然装作是科学,事实上却像原始神话而不像科学;它们更像占星术而不像天文学。”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我的朋友……对这些理论的许多共同点尤其是它们明显的解释力具有深刻深刻印象。这些理论看来简直能够解释它们所涉及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一旦你们这样打开了眼界,便会看到确证事例无所不在:世界充满了对这一理论的证实。发生的每事每物总是在确证它。”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一种不能用任何想象得到的事件反驳掉的理论是不科学的。不可反驳性(如人们时常设想的)不是一个理论的长处,而是它的短处。” 2.3,知识的类型:几何学与逻辑与伦理 1,数学这种类型的知识是建构在我们心灵的先天结构之中的。柏拉图由此得出的部分结论是数学、逻辑命题的先天性。 2,柏拉图声称一切知识都是同族的、血脉相通的,因此试图在伦理中也能达到数学的那种确定性。 三,柏拉图的分离学说 3.1,苏格拉底方法:普遍定义与枚举法 3.2,两个领域的划分 3.3,四线段比喻 3.4,洞穴假说 3.1,回顾苏格拉底方法:普遍定义与枚举法 苏格拉底:我记性太差,……请你提醒一下他说了什么…… 美诺:回答你的问题并不困难,苏格拉底。首先,如果你想知道一个男子的德性,那么容易得很。男子的德性即在于他有能力治理城邦的事务。……女子的德性……是必须将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孩子的德性、老年人的德性、自由人、奴隶的德性……。 苏格拉底:美诺啊,我真幸运之极,要一个德性,你却给了我蜂样的一群。我要的是那个它们共同享有的。……德性也是同样,不管它们有多少种不同,但他们成为德性,总有一种共同的“型”或“理念”(eidos,idea),要回答德性的人必须着眼于这一点,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方法的总结 “苏格拉底专门研究伦理问题,不管那作为整体的自然界,而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的东西,是第一个把注意力放在下定义上的人。柏拉图也接受了这种说法,但他主张定义的对象不是感性事物,而是另外一类东西,任何感官对象都不能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因为它们都是变化无常的。他把这另外一类的东西成为理念,认为感性事物都是按理念来命名的,因理念而得名的,因为众多的事物之所以存在,是靠‘分有’与它们同名的理念。” “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美德”的理念(eidos,idea) 肉眼或者感官所见:蜂样一群的“美德” 3.2 两个领域的区分 “如果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 ——《理想国》 大前提:不同的认知能力与不同的认知对象相对应; 小前提: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认识能力; 结论: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 理念 = 不变之物(数学,几何学,以及伦理-政治的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