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灯下漫笔》课件1
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 《坟》、《花边文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集外集》 《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材料1 :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作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袁世凯称帝在天坛祭天 义和团战士 香港居民吸鸦片的情景 旧北京杂志、人力车夫、当铺 清代市井居民 女囚 清人梳妆、五口之家、刑场 算命·拉骆驼人 拜年,抬轿子 清朝大家闺秀 日本侵略军在 南京大屠杀, 图中是烧焦的 尸体 被日寇斩首的中国人头颅 赌场 江青在“文革”中 文革时的宣传画 文革农村路线调查会 文革时农民在地头学报纸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 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宰割。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③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第七段】 ?④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一、相关材料 材料2: 秦朝刑罚严酷。如死刑有戮、戮尸、碟、定杀、族、夷三族、车裂、腰斩、体解、囊扑、剖腹、蒺藜等等,残害肢体的肉刑也有若干种。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 材料3: 封建时代农民要向官府缴纳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有时这些负担十分沉重,如秦朝时总征收量占农民全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有的朝代,老百姓做饭要交灶税,烧火要交炉税,民间有这样的对联:“自古未闻屎有税,如今只剩屁无捐。” *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也叫灵府,指心 神矢,罗马神话爱神之箭。 故园,是指故国,故乡。暗,晦暗。 荃,香草 轩辕 ,即轩辕氏 , 大汉民族的祖先黄帝 和鲁迅亦友亦敌的林语堂这样评价鲁迅: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解析文题 整体感知 听录音,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