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战电影与反思“二战”的距离有多远.doc

中国二战电影与反思“二战”的距离有多远.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二战电影与反思“二战”的距离有多远

中国二战电影与反思“二战”的距离有多远 曲春景 张 田 摘 要:中国二战题材电影有三种面相:“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传奇类过强而反思类不足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欧美国家的二战电影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丰硕成果,而我国导演反思“二战”的视角还不到位。只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本质,并从根本上揭示其形成法西斯观念的内在原因,才能触及“二战”的本质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抗战-反法西斯-反战,是认识这场战争的三个有序过程,既切合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规律,又符合一般观众思想运行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说,“反法西斯”环节尤其重要。   关键词:二战;电影;反法西斯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4-0109-06      作者简介: 曲春景,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张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海 200444)      一      以影像形式叙述世界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关乎到中国电影人对那场战争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我国前后数代民众对那场战争的态度。除此之外,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它和其他参战国家的二战电影一起,共同组成了人类对那场以1.9亿生命为代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与反思。   建国60年来,故事题材主要涉及参战军人生存或战斗的影片大概有70多部。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战争的历史在这70多部影片中,显示为三种反差相当大的面相,分别为“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但遗憾的是三种类型均未触及到这场战争的核心问题,即法西斯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这是支配日本军人大肆杀戮的内在原因和使其毫无悔意的心理资源。“二战”中国战区的真实状况仍然处在晦暗之中。问题是“在真实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①。从这种意义上说,影像讲述的二战故事,对观众的接受心理和观念形态来说,都将成为真实的“二战”历史。而这三种面相分别对应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第一类过强而第三类不足,并形成与之相应的民族情绪和民族心理。   第一个阶段为“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1949-1979年)。这一时段的电影文本,其影像构成的故事情境及战斗场面、交战双方的主动权等,多为我党领导的游击队员所主宰。他们灵活机智身手不凡,不仅能化险为夷,而且令日寇闻风丧胆(注:这一时期影响最大、耳熟能详的影片有《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这些影片很容易见出导演主观情感的介入及其所秉持的“美化英雄丑化敌人乐观浪漫”的传奇式叙事方式。)。这种既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习惯又能切入时代氛围的“二战”面相,与我们了解的这场战争的实际状况相去甚远,多为民族情感及影像掌控人的主观意愿所营造。随着“文革”结束,传奇叙事也在1970年代后期被逐渐放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真实状况,在中国二战题材的电影中,还一直处在被遮蔽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1979至1999年)。在这20年间,涉及抗战题材的影片共有30余部。与第一个阶段的“英雄传奇类抗战片”相比,人物开始从英雄传奇的神话地位回落到历史层面;战争的残酷性和艰难程度在这些影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但仍有一部分沿袭了第一阶段的叙事立场,以歌颂英雄和歌颂抗战为主。而这一时期的多数影片放弃过份主观化的叙事立场,开始正视那段历史并努力回归真实,在叙事方式上尝试以历史考证的形式记录和呈现这场极为残酷艰难的战争(注:杨光远1985年导演的《血战台儿庄》,该片以历史真实为尺度再现了台儿庄会战的浩大场面,是中国难得的一部在国际上形成影响的二战片。其后杨光远又在1994年导演了《铁血昆仑关》,仍然以表现历史战役为主,呈现1939年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与日本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之间展开的生死决战。)。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直到21世纪才走向反思这场战争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为“反思类二战电影”(2000年至今),数量不足10部(注:第三阶段的影片有2001年冯小宁导演的《紫日》、2002年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2005年冯小宁导演的《举起手来》和韦廉导演的《太行山上》、2006年高群书导演的《东京审判》、2008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等。)。这个阶段二战题材的影片开始从对那场战争的历史叙事,转移到对战争中的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由于将近半个世纪的主观叙事,中国抗战电影对观众主体的询唤和塑造,在中国民间形成了与第一阶段相一致的民族主义心理,使中国抗战电影在走向反思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艰难。尤其遗憾的是,这些影片虽然表现出导演反思战争的心理意向,但是,其作品均未能实现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