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导读在线作业.doc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导读在线作业

分析题 第1题 (15.0) 分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作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回寄章质夫。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把杨花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来写,在词中杨花和思妇是融合到一起的。上片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从平实的语言中概括出了杨花的特点。而全词正是从这一特点来发挥的。第二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也写出了人们对杨花的普遍态度和感受,正因为它又像花又不像花,所以在繁花似锦的春天,人们并不十分看重它,珍惜它,因而随它到处飞扬,飘落。“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抛家傍路”是对满天飞舞的杨花的客观描绘,却很传神,而且暗中关合着“离情”。接着就点出杨花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杨花拟人的感情,就把花和人联系起来了。因此,下面的几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就既是写的人,又是写的杨花。 下片一开始,又好像完全是鞋花:“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还是照应到上片的意思,“抛家傍路”的杨花是不被人怜惜的,人们伤春,也只是由“落红难缀”引发;春归了,杨花飞尽了,人们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可是下面一转,作者特别关注那“飞尽”了的杨花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这里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按苏轼的自注并不可信。他所据的是三国时魏张揖的《广雅》“杨花落水化萍”之说。作者用典的目的意在表现杨花的多情,也表现杨花的生命力。“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里把春色具象化,数量化,说它三分之二化成了尘土,三分之一化成了流水。这种写法好像很笨,好像跟诗不相干,实际上却是写得非常巧妙,非常聪明,也是很富于诗意的。它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杨花的执著和一片深情。下片到此为止,都是写花,可是末二句一收却又归结到人上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真是精妙至极的神来之笔。在作者的笔下,不论是浮萍、尘土、流水,都是杨花化来的;而最后竟看出来,这由杨花化来的浮萍、尘土、流水又都变成了离人的眼泪。咏物词而能写出如此深婉缠绵的感情内涵,实在是很少见的。 总之,苏轼的写情词,风格近于婉约,却又不完全同于婉约,有传统婉约派词的深婉细腻,而没有常见的那种柔弱和纤艳。可以说是温婉清新,柔而不媚,洗尽了“绮罗香泽之态”。 第2题 (15.0) 分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词中的名篇,历来被认为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从词的构思、气象、意境等方面看,确实显得开阔豪迈,但它的基本风格特色却不是豪放,而是飘逸洒脱。 词的小序说:“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它的特点是咏月而不局限于月,怀人而不露悲伤凄戚的离愁别绪,写出了新的面目,新的格调。 全词紧紧扣住明月,上片写对人生的思索,下片写离情。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于是便产生了下面要飞入月宫去的奇想。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