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称和“”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doc

从人称和“”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人称和“”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

从人称和“”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 题 号】H1 【复印期号】2011年06期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京)2011年2期第121~132页 【作者简介】乐耀,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本文通过一定规模的真实语料对不同人称主语“”句与传信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考察,发现“”偏爱出现在与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第三人称主语“”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第一人称主语“”句偏爱主观传信语而第二、三人称则偏爱客观传信语,并从交际双方对信息的知晓度和权威性角度来解释上述规律。本文从人称、语气、信息传递等多角度研究汉语传信范畴在言语交际中的表现,有助于动态考察传信范畴,以及传信范畴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 【关 键 词】传信/信息知晓度/人称//交际互动EEUU ????1. 引言 ????1.1 现象观察 ????在现代汉语中,句末助词“”和句首的主语人称代词的搭配使用往往会影响到句子是否成立。请看下面两组例子: ???? ????上面例(1a)中,“你去商店了”要想独立成为陈述句很难。要么是“你去商店了?”问句可以成立;要么还需要后续句作为话语的延续才能成立。但是将其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换成其他人称就没有问题。在(1b)中,依旧是“你去商店了”不成立,但在第二人称不变的前提下,加上表信息来源的成分“听说”、“我看见”或者是句末语气词“吧”,它就合法了。 ????为什么不同的人称代词和“”搭配使用会影响上述句子的成立?为什么表示信息来源的成分能挽救上述句子的合法性?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1.2 研究设想 ????本文以汉语人称代词和句末助词“”在语句中的搭配使用为例,来讨论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将上文提到的“听说”、“看上去”等称作传信语(evidential)。下文将先对学界关于句末助词“”的已有研究作简要梳理,然后给出本文对汉语传信范畴的界定,接着着重通过定量分析人称代词和句末助词“”的搭配来讨论汉语传信范畴的使用情况,并试图从话主对信息的知晓度和权威性角度来解释其制约因素。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自三部分:一是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二是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台词;三是真实口语对话语料①。下文在引用语料时分别用CCL、TV和TALK表示上述三种语料来源。 ????2. “”的已有研究和汉语的传信范畴 ????2.1 “”的已有研究 ????学界关于“”的研究成果很多,尤其是对它时体义的研究,如实现体(刘勋宁,1985、1988)、已然体(Li, Thompson Thompson, 1982)、先事时(郑素英,2004)等。不同学者对“”时体义的定性各有异同,可参看王洪君等(2009)的详细介绍。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语用方面的已有研究。 ????刘勋宁(1990)的申明语气说。该研究发现,“”用于陈述句表示“申明新事态、新情况”,这里的申明可以是肯定性的也可以是否定性的。但是这不能解释我们在上文所观察的语言现象和由其引发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申明和陈述一个肯定的事实“你去过商店”,但是话主在向受话“你”陈述该事实时一般不能仅说“你去商店了”,一定还要说明话主申明此事实的依据是什么。同样是申明语气,为什么“”结构完整的句子还是不能成立? ????武果(2007)的主观性用法说。该文认为“情状变化”和与情状变化相关的“出现新情况”是“”的基本意义。这一意义的归纳其实和刘勋宁(1990)的申明语气说相似,都与新情况、新变化相关。武文发现“”表示作者根据一些现象而得出的新的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判断、认识等。在我们看来,汉语的句末语气词都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化语用意义。同样,“”表示作者主观性判断、认识这一用法也不能回答我们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比如,当话主看见听话者正满头大汗抱着篮球,发现他好像刚打球回来,此时,话主要表达这一信息似乎不能直接用陈述的语气说“你去打球了”。而要加上一些表达信息来源和推测的语言成分才更合适,如“你去打球了吧”或者“看样子你去打球了”。为什么同样是说话者的主观判断,句子结构也完整,也用了“”却还是不能保证句子成立呢? ????王洪君等(2009)“”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离交互式语体说。该文关心的重点是“”使用的更高一层的语体限制。作者通过分析“”使用的不同场景概括出了“话主主观显身、主观上与受话共处一个话语时空、与受话主观近距交互”是“”在语篇中使用的最高层制约。也就是说“”是在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中使用的。但是,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会话场景中可以看出,在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中“”的使用也不能保证句子的成立,还需要传信范畴的帮助。 ????2.2 汉语的传信范畴 ????传信范畴(evi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