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文献.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文献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文献 1. 王静波 《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第22卷 第5期 2. 殷安阳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几个认识问题》——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3期 3. 高明月《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社科纵横 2007年3月 4. 张有奎 《拒斥“抽象物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第2期 5. 林辉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稳定思想探微—简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中的社会稳定思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11月 第7卷第6期 6. 古维娟 《 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反思》——九江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6年第10期 7. 钮菊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探析》 8. 祝小丁《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理论影响》——南方论刊 2006年第11期 9. 高中华、徐岩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5期 10. 雷文彪《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张力-从 90 年代以来对“美的规律”的争论说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1 11. 苏丽亚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1卷第1期 2007年2月 12. 张秀琴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考古学和谱系学——福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13. 粟迎春 《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发展》——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第15卷第4期 14. 魏海东《论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进程及启示》——社会科学评论 第22卷第3期 15. 时家贤《制度创新-政府规制理论探析》——浙江大学法学院 16. 谢嘉梁、周光迅、张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前沿问题及评价展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17. 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总第176期) 18. 黄春林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转型的基本原则》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19. 金鑫、陶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贡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1月 20. 王晶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要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第22卷(总第129期)  21. 季建林《党的建设探索:执政成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2007年第1期  一、马克思主义的部分理论文献摘要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贡献之一是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前提和出发点,从而确立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奠定了人的历史制约性的科学依据,从而克服了以往一切社会历史理论和社会科学的根本缺陷。马克思唯物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到方法论的转变,使社会科学真正变成科学,并为所有社会科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王静波 《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 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并完整阐述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以及分工与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准确地理解分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思考、处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分工理论的科学论述,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提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将分工和所有制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内在原因,为科学的社会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高中华、徐岩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 3、在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已成为显学。本文主要以 90 年代以来对“美的规律”的争论为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美学命题的广延性、内容的丰富性、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现实实践力等方面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内在张力。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框架同时产生的”。[1]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美学理论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但没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形成自己美学理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不能像杨曾宪先生那样一方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