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_本土化研究.docx

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_本土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_本土化研究

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本土化研究*宋国学1,2(1.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国家审计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内容提要:职业环境越来越动态复杂,一些工作者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困境,研究职业生涯韧性很有必要。本研究通过概括性模型法,在结构化访谈和德尔菲法基础上确定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韧性条目,在对工作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再在对另外的样本调查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包括3大维度、6个因子和25个条目的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并验证了因子的效标关联效度,明确了复杂条件下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关键词:职业生涯韧性;压力;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66(2011)11—0184—10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来看,现代意义的职业生涯韧性是一个出现比较晚的术语。目前为止,职业生涯韧性还没有获得一致认可的定义,但从总体上,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以区分为主动适应性、被动恢复性和综合性三种视角。主动适应性视角将职业生涯韧性理解为主动预防和适应可能出现的高风险环境的能力(Waterman,Waterman&Collard,1994;Jackson,Firtko&Eden-borough,2007),意味着个人能主动管理其职业生涯变革(London,1983)。被动恢复性视角将职业生涯韧性理解为在职业生涯受到威胁或压力等消极因子影响时,个人以积极方式进行自我平衡、维持或从创伤中恢复的能力(Rickwood,Roberts,Bat-ten,Marshall&Massie,2004),属于积极心理资本一、引言韧性是人在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Tugade&Fredrickson,2004)。20世纪70~80年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在一些领域被贴上“韧性”标签的儿童可能在另一些领域暴露出问题。比如,经历过苦难的青少年在学习领域有强的适应性,但可能遭遇感情交流的难题(Werner,1984)。也就是说,韧性在多样化的其他领域中可能失灵,结合具体情境研究韧性越来越必要。正是在该背景条件下,London结合动荡多变环境下职业压力、职业威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于1983年最早提出“职业生涯韧性”概念,为“韧性”结合职业环境的情境化和具体化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对职业生涯韧性的重视是从“关系型心理契约”向“交易的重要构成因子(Luthans,Avey,Smith&Li,型心理契约”转变的重要标志,正如Rousseau2008)。综合性视角则认为职业生涯韧性是应对日常工作生活压力的素质(Borgen,Amundson&Reu-ter,2004),这突出了工作—生活—质量理念,以及工作—家庭平衡理念,而职业生涯就是个人生活中(2000)指出的那样,交易型心理契约的重要体现在于“组织通过提供持续性的职业成长和开发机会为员工提升职业生涯韧性和可雇佣性,工作安全为职业生涯韧性和可雇佣性概念所替代”。与工作相关的经历(Greenhaus,Callanan&God-收稿日期:2011-08-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RGD观点的工作-家庭促进及其效应研究”;黑龙江省社科专项基金“可雇佣性技能的全面开发研究”(10D025)。作者简介:(1971-),男,安徽安庆人。教授,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E-mail:sgx2004@163.com。1842011年第11期(总第491期)管理学动态shalk,2003),从该角度,职业生涯韧性就是应对日常职业生涯压力的素质。本研究以综合视角的解释为基础。在中国社会环境条件下,一些在学习领域适应性很强的工作者(如高校教师,甚至省部级高官)却以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来逃避职业困境。察其原因,更多的分析聚焦于工作条件、职业发展路径、家庭生活压力等(张虹然,2010;陈杭平,2009)。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侧重的都是与环境和组织相关的潜在压力源,而这些能否形成现实压力,还受个人认知的影响,以及工作经验、关于控制点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敌意感和社会支持等调节变量的作用(罗宾斯、贾奇,2008)。上述调节变量的中间四项都是与应对压力素质相关的因素,也正是职业生涯韧性的内涵所在。研究中国本土条件下员工的职业生涯韧性结构维度,能够为测量职业生涯韧性,提升职业生涯韧性以应对复杂压力,奠定好的理论基础。上述学者从个人特质角度研究职业生涯韧性的维度有很好的理论意义,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韧性的特质论无益于挖掘韧性的机制,也不利于设计干预计划(于肖楠、张建新,2005);从特质角度把握的韧性在时程上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席居哲、桑标、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