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pdf

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再论嘉靖大礼议——以张延龄案为线索

再论嘉靖大礼议 ——以张延龄案为线索 杜洪涛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嘉靖大礼议的既有研究往往将大礼议演绎成阁权与皇权的角力、改革派与保守派 的对抗、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斗争。然而,在处理与大礼议关联紧密的张延龄案时,世宗及议 礼新责的话语、行为揭示了他们对大礼议的认知与上述观点颇为不同。在世宗看来,他与张太后 的矛盾是大礼议及其余波的主要矛盾,他衡量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标准在于是否迎合他尊崇本生 父母的意愿,是否能够与张太后脱离干系;议礼新贵清楚地认识到,大礼议的胜利在使张太后失 去圣母身份的同时也使世宗与他们自己陷入了道德困境。他们主张给予张太后高于世宗生母的 礼遇,制造人伦、正统各有所归的假象,极力阻止世宗族诛张氏家族正是为了维持上述假象以期 规避为天下、后世所不齿的道德风险。与此同时,京师游民刘东山等人诬告张太后胞弟张延龄及 其家族的行动与相关供词,显示在议礼余波中即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亦能准确地察觉到世 宗对张太后的敌意。 [关键词]明代;张延龄案;大礼议 1002—0209(2013)04—0087—08 A[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 大礼议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孟森、李洵、张 的张太后奉武宗遗命干预朝政。在空位期间,她选 显清等史学名家都曾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了 立世宗、收捕江彬、革除弊政,成功地避免了由空位 极具启发性的观点①。然而,自孟森以来,大礼议 危机导致的政治动乱。笔者在颠覆了既有观点的 的研究者往往误信杨廷和在正德十六年的空位危 立论基础(按:即杨廷和在空位危机中总揽朝政)之 机中总揽朝政的传统观点,将研究焦点局限在世宗 后,指出“世宗与张太后的矛盾才是解读议礼之争 与杨廷和的矛盾上,从而将大礼议演绎成阁权与皇 的关键所在”,“议礼之争的核心问题是象征正统的 权的角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对抗、程朱理学与阳 身份符号——皇考、圣母的归属问题”④。2012年 明心学的斗争②。2011年2月,笔者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既有研究不同的观点。笔者以 9月,田澍重申旧论:“世宗在张璁等人的坚定支持 大量一手史料为基础,指出武宗猝崩后,威名素著 下,顺利地摧毁了杨廷和集团”,“奠定了嘉隆万改 [收稿日期]2012—11一06 ①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24页;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东北师范大 学学报》1986年第5期;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按:上述三位 明史大家的论述使笔者获益良多,但对有关大礼议的一些具体问题,笔者与三位前辈持有不同意见。参见杜洪 涛:《空位危机、女主干政与嘉靖议礼》,《史林))2011年第1期。 ② 田澍:《张璁与嘉靖内阁》,《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罗辉映:《论明代“大礼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188页;张立文:《论“大礼议” 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③杜洪涛:《空位危机、女主干政与嘉靖议礼》。 万方数据 8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总第238期) 革的良好基础”①;2012年12月,解扬在其撰写的弟(按:即张太后之弟张鹤龄、张延龄)之宠,方安平 明史研究综述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vshoulrengb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