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节末、蔡建梅:论《葛生》非抒情诗——一个主题学分析的个案张节末、蔡建梅:论《葛生》非抒情诗——一个主题学分析的个案.pdf

张节末、蔡建梅:论《葛生》非抒情诗——一个主题学分析的个案张节末、蔡建梅:论《葛生》非抒情诗——一个主题学分析的个案.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节末、蔡建梅:论《葛生》非抒情诗——一个主题学分析的个案张节末、蔡建梅:论《葛生》非抒情诗——一个主题学分析的个案

总289期第1期 贵州社会科学 V01.289,No.1 2014年1月 GuizhouSocialSciences 014 January。2 《诗经》主题学研究三题 主持人语 张节末 《诗经》诠释的现状可大体分为考据人事的“诗史派”和审美品鉴的“抒情派”,前者起于汉儒,后者 成于宋代。主题学则源于德国19世纪的民俗学研究,并在比较文学领域成为重要的理论与方法。主 题学结合了形式主义文论传统与民间故事研究、接受理论等方法,探索文学模式化、图表化途径,寻找 主题与文本的衍生关系、主题的历史性演变关系。在西方蔚为大国的主题学研究,于我国文学研究中 的运用则差强人意,甚至远不如欧美日学者运用此一方法研究中国文学所达到的水平。 -3下主题学视域中的《诗经》研究大多采取历时的事件与主题联系的对比法,偏向考证一路,或者 将许多《诗经》的篇章厘定于情感主题,偏向抒情一路。两者共同的弱点是,缺乏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 上的共时性的程式分析,即将材料解剖与重构以发现文本中的深层结构,并进行程式化或图表化描述 表达的方法。本专栏即尝试运用此一分析、重构方式来确立新的《诗经》主题学的解释体系。 我们设想《诗经》是由组成某些主题群的众多主题为构成要素的仪式诗,它有如下特点:紧密关联 于周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架构及其社会问题,诗乐舞合一,群体性公众分阶层参与,反复搬演,移风易俗, 总之,程式化乃其基本诗学品格,于不同社会层面实施教化则是其功利目的。如此理解,《诗经》就既不 是“诗史”,特定史实的消解或反复搬演使其获得一般性的品格,更不是“抒情”,程式化叙事使得个体化 抒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如果说有一个足以为《诗经》所有诗篇定位的锚,那它可能并非诗篇内容所涉的 特定的、具体的事件,而是诗篇结构所遵循的叙事程式。 通过文本叙事模式与主题分类、先秦语境中的主题间结构、主题群仪式搬演与角色、作者身份诸要 素的分析,结合对个案的文本细读,论证礼的仪式搬演决定了《诗经》的诗体,礼和诗乃同体共生的挛生 子;并进一步论证,雅和风是从颂的程式原型衍生而来,则两者也是用了程式化叙事。同时亦指明,文 本自身叙事模式的程式化,恰恰是引导其实现仪式功能的基本途径。分析程式化、主题群、角色身份等 仪式元素以还原诗歌的搬演品格,进而指出抒情解读路向的不合理与不可能性。扩大来看,还可以通 过与先秦其他文献(包括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的主题学比照,探寻《诗经》“程式化叙事”的主题体 系与周人思维的内在结构关系,对我们深入认识周代文化之基本品格以及奠基于其上之中华文明不无 裨益。 本专栏三篇论文选取《唐风·葛生》、《魏风·园有桃》和《小雅·采薇》三首诗,作为我们《诗经》主 题学研究的初步尝试。以往,研究界基本将此三首诗界定为抒情诗,本专栏意在运用主题学分析方法, 发现诗篇中围绕着特定主题而发生的程式化叙事线索及其结构,从而把诗篇还原到当时的仪式语境之 中,证明其本质乃程式化叙事而非个体性抒情。结论是,这三篇诗章乃是建立在某种或简单或略显复 杂的叙事主题之上的仪式诗。然分析是否允-3,还望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万方数据 总289期第1期 贵州社会科学 V01.289。No.1 SocialSciences 014 2014年1月 Guizhou January.2 论《葛生》非抒情诗 ——一个主题学分析的个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