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反超型技术创新的推动要素及其基本模式.pdfVIP

企业反超型技术创新的推动要素及其基本模式.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企业反超型技术创新的推动要素及其基本模式.pdf

维普资讯 2006年第l2期 S 科技管珲!开究 2006No.12 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 。 文章编号:1000—7695(2006)12-0091一o3 企业反超型技术创新的推动要素及其基本模式 郑春东,唐建生,史英杰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本文从阐述企业反超型技术创新 (以下简称 “反超创新”)的现实意义出发,在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 上.结合 国内外企业在技术相对落后和技术引进的前提下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现实,提 出了 “反超创 新”的概念及其基本模式和推动要素,构建了 “反超创新”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现实策略。 关键词:友超创新;推动要素;基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F2o4 文献标识码:A 出发点的不同,研究的重点也各有所侧重。 l 引言 西方国家的学者较早展开了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对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 研究。与本文更为相关的是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领域的技 了不可否认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正是由于大量的技术引进, 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 使我国在电子、通讯、冶金、化工、机械等很多行业取得 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关于技术转移动原因的一般理 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在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占据了一席 论,主要是探讨推动技术在国家问转移的根本原因以及技 之地,然而,从近年来我国很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 术转移的形式,如NR关系理论 、技术转让选择论 、技术 实力的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相关企业的进一 转让内部化理论、技术环境论等等;第二类是关于技术差 步发展元一不受到缺乏原始创新的制约,许多国外企业以 距的理论 。主要是探讨技术差距与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之 技术专利许可收费为主要手段的技术竞争战略对我国企业 间的相互关系,如技术差距论;第三类是关于技术扩散溢 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不少国内企业不得不接受越来越高的 出效应的理论,主要是探讨跨 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以及设备 许可费用,并进而导致在国际分工中的利润分享越来越少。 出售所带来的技术外溢问题 ;第四类是关于技术 引进消化 面对上述情况,我国企业和政府都不得不重视 目前如何在 吸收的相关理论,重点是探讨企业如何更快地消化和吸收 技术引进已经取得相当成效的基础上强化原始创新的问题, 引进的技术或设备,尤其是其中所涉及的隐性知识,也包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反超创新”,从原来的相对技术落后, 括一些基于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可以说,上述研究成果 通过跨越式的技术创新,转化为技术领先。 为本文进行 “反超创新”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理论 ,当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 由于所处研究环境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似乎更 国家的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引进对发展中国家企业 (甚 加关注从技术落后到技术领先的创新过程。从2O世纪8O 至也包括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随 年代开始,国内的研究人员就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关于 着双方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技术引进的作用将不断减小, 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的研究当中,形成了很多适合我国国 而且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保护策略也使技术引进的难度不 情的研究成果,如隐性知识转移 、技术引进决策模式、消 断增大。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必须在技术 化吸收评价模型等等。之后,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引进后 引进获得一定成效之后考虑 “反超创新”问题,否则将有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与国外企业技术差距缩小,研究人 可能陷入 “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的恶 员已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