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pdf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 艾桂杰 * 摘 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案例都与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关,本文从期待可能性 的历史渊源、含义、发展历程、判断标准等角度出发,对该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历 史发展进行了探讨,以近年来的相关案例等为例,由小见大,探讨期待可能性的现 实意义及其在我国刑法实际运用中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 刑法 刑事责任 一、期待可能性的含义 对期待可能性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广义上的期待可能性是指对犯罪行为 而言,行为人从实施该行为之际的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情形观察,即行为人有实施合法行为的 可能性;而狭义的期待可能性是指了解上述内部的实情,从行为之时四周的外部情形观察, 期待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是可能实现的。〔1〕 二、期待可能性的发展历程 (一)期待可能性的溯源 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霍布斯,根据他的理论,如果一个 是由于无法抗拒的外部因素而做出的违法行为,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可以得到法律的宽恕,因 为任何的法律都不能要求人们放弃保全自己。〔2〕 (二)期待可能性的产生 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一种阻却责任的超法规事由,一般认为产生于1897年3月23 日德 意志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所作的马车绕缰案的判例。1987年德意志帝国法院所做的癖马案 判决奠定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础,该案案情如下:被告受雇于马车店以驭马为生,因马有 以尾绕缰的恶癖极其危险,马夫要求雇主换掉这匹马,雇主非但拒绝还以解雇相胁,马夫出 于生计驭马,一日该马恶癖发作撞伤行 ,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对马夫提起公诉,但法官宣 告被告无罪。理由是:被告是因生计所迫,虽然能够认识到行为潜在的危险,但是很难期待 他放弃生计来排除这种危险,因此被告不服但刑事责任。这一判决让我们从中窥见期待可能 性的运用:当行为人无条件选择合法行为时,即使实施了违法行为是超法规的行为,且主观 〔3〕 心理存在过失的状态,也可能阻却责任。 该案的判决已经初显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作用, 考虑到了行为人在迫于生计的情况下不可能不顾职业损失、违反雇主命令拒绝使用该马,因 * 2014335720031 〔1〕 引自刘昌强、崔志鑫:《穿越的路径——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法》,《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2〕 参见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本,第234页。 〔〕 3 参见张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此在那样的处境下行为 没有期待可能性,因此判决被告不负刑事责任。 (三)期待可能性的发展 此后,期待可能性理论经过了弗兰克,休米德等人的完善而为多数国家纳入量刑参考依 据,该理论也从最初的“无期待可能性则无刑事责任”进一步扩展为 “期待可能性强弱决定 刑事责任的轻重”,并越来越多的在司法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期待可能性在我国的适用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司法实践中予以适 用,其合理性是显见的。尽管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提及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在我国的刑事立 法和刑事司法审判中都渗透率了期待可能性的智慧。 1.期待可能性在刑事立法中的运用: (1)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 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且未明 显超过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从期待可能 性的角度分析该法条,法律不能要求人们放弃自我保全,当存在紧迫的不法侵害时,不能要 求受害人放弃反抗,也就是说,当受害人的期待可能性不存在时,不负刑事责任。并且分析 “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一词,当行为人面对紧迫的不法侵害,刑法是允许其在合理范围内 超过防卫限度的,这也蕴含了期待可能性思想。 (2)紧急避险: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 负刑事责任”。

文档评论(0)

5611907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