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TS16949质量管理的要求、目标、目的
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特殊要求,ISO/TS16949:2002的技术规范2002年以来,中国的汽车行业逐步成为一个辉煌的行业,各汽车公司及其零部件供应厂家在中国民众的购车热潮中成为最大的赢家,几乎每个车厂的大部分车型都成为大众的关注,预计这股热潮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继续一段时间。 即使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热度是不可能永远下去的。在随着WTO进程的发展,随着百姓的购车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就是:汽车供应链上整车厂和零件供应商如何针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而增加汽车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能力并与国际接轨。 作为汽车供应链龙头的整车厂,其面临着如何引导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共同实现“预防缺陷,持续改进,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变差和浪费”的目标,最终达到用户满意。 而对汽车供应链上的最广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其面对的诸多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应对不同的汽车整车厂的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主要有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QS9000:1998、德国汽车工业质量要求VDA 6.1、法国汽车工业质量要求 EAQF 94、意大利汽车工业质量要求AVSQ 94。这些标准有其共同的地方,但也有互相不互认的地方,对向多个汽车整车厂顾客提供产品的供应商来说,如何符合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成为其质量战略中的重要考虑。 IATF全称是国际汽车行动组织,由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汽车公司和汽车行业组织组成的协会性组织,主要来协调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该组织于1999年推出了统一全球的ISO/TS16949:1999技术规范,并于2002年基于ISO9001:2000的换版重新修订了原来的技术规范,形成了ISO/TS16949:2002。该文件是在ISO(国际标准化协会)协调下的技术规范而不是ISO国际标准。 新ISO/TS16949:2002的技术规范综合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原有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因而有广泛的认可基础。总的来说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基于ISO9001:2000的过程方法; 整个规范的结构按ISO9001:2000过程方法阐述。ISO9001:2000的内容被完全采用。 2. 关注绩效; 增加多个关于关注绩效的要求。如“最高管理者必须确保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必须关注供方的绩效”以及组织在顾客眼里的绩效。 3.适用范围。 将规范的适用性扩大到整个汽车供应链,包括了整车厂。 4.明确了ISO/TS16949:2002认证的需要条件。 要求申请第三方认证的组织必须在审核前满足: ◆ 实施至少一次完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循环; ◆ 有12个月的运行绩效; ◆ 支持场所必须在包括在初审和监督审核中; ◆ 明确产品设计责任(顾客责任或是组织责任); ◆ 明确顾客特殊要求并提供清单; ◆ 监视顾客投诉的状态 5.认证要求更明确: ◆ 多于一个严重不符合项将可能导致审核中止; ◆ 不符合项不能被变为改进机会; ◆ 即使现场已立即纠正,不符合项应记录到审核报告上; ◆ 每个不符合项必须在90天内100%解决并提供文件证据; ◆ 证书号码由IATF提供,全球唯一; 6. 在ISO9001:2000上增加统一协调的汽车行业特殊要求: ·增加多个行业特殊要求(来源于QS,VDA等),如“控制计划”要求,产品批准和过程批准等;供方需ISO9001:2000注册;纠正措施必须使用防错 ·认证时必须加上适用的顾客特殊要求,否则顾客将不承认认证结果; 适用的顾客特殊要求举例如: – 福特FORD:customer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QS-9000 ,Sec II,QOS,Q1 2002 – DaimlerChrysler: customer specific requirements ISO/TS16949 – 通用GM/Opel: customer specific requirements ISO/TS16949 – BMW:SPQM(Supplied Parts Quality Management) – VW/Audi/Skoda/SEAT:Formula Q-concrete,QPN, Formula Q-capability, Formula Q-readiness for series production – Rena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