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第六章悬架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汽车设计第六章悬架设计

◆扭杆都作过预扭处理,以消除残余变形。扭杆的工作方向必须与预扭方向一致。所以扭杆上有“左”、“右”记号,装车时,不能搞反。 ◆如果扭转刚度不足,采用多杆结构。 (2)扭杆的有效长度 扭杆的有效长度、直径决定扭杆的扭转刚度。而扭转刚度又决定了悬架的刚度C。 (6-22) Cn:扭转刚度 G:切变模量 ★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导出扭转刚度Cn与悬架(垂向)刚度C的关系。以下推导见《汽车设计》(刘惟信),大家了解即可。 F:扭杆上作用力 α:力F作用下扭杆臂相对基准线转过的角度 β:载荷为0时,扭杆臂相对基准线的角度 故; 因此: f:在F作用下,扭杆臂端点相对基准线的位移 至于,扭杆的过渡端、花键、端部等尺寸,自己看书 三、空气弹簧(略) §6-5 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设计 一、设计要求 见书P200讲解 二、导向机构的布置参数 本节以较常用的双横臂式(主要用于前悬架)和麦弗逊式为例。 1.侧倾中心 (1)双横臂式独立悬架侧倾中心 汽车纵向中心 (用作图法) ① 将上、下横摆臂内外转动点的连线延长,得到极点P。 ② 将P点与车轮接地点N连接,PN与汽车纵向中心线的交点W即为侧倾中心 侧倾中心高度 (6-29) 式中: 当横摆臂相互平行,P点位于无穷远处。作与其平行的通过N点的线,也得侧倾中心W (2)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侧倾中心 ① 由悬架与车身的固定连接点E作活塞杆运动的垂直线,并与下横臂的延长线相交,交点P即为极点。 ② 将P点与车轮接地点N连接,PN与汽车中轴线交点W即为侧倾中心 侧倾中心高度 (6-27) 式中 ①侧倾轴线大致与地面平行:这是为了使得在曲线行驶时,前、后轴上的轴荷变化接近相等,从而保证中性转向特性。 2.侧倾轴线 在独立悬架中,汽车前、后部侧倾中心的连线称为侧倾轴线, 对侧倾轴线的要求: ②侧倾轴线尽可能离地面高些:为了使车身的侧倾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3.纵倾中心 (1)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纵倾中心 两横臂转动轴C和D的延长线交点O,即为纵倾中心 (2)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纵倾中心 由E点作减振器运动方向的垂直线,该垂直线与横臂轴D延长线的交点O,即为纵倾中心。 4.抗制动纵倾性(抗制动前俯角) (1)抗制动纵倾性设计目的 可限制汽车制动时的车头下沉和车尾抬高。 (2)抗制动纵倾性设计的前提条件 抗制动纵倾性设计只能在前、后悬架的纵倾中心位于两根车桥中间时,这一设计才能实现 (3)钢板弹簧悬架的纵倾中心 对于如图6-42,前悬为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后悬为钢板悬架。前悬的纵倾中心为O1,而后悬的纵倾中心近似位于钢板弹簧前卷耳中心O2。 ◆前、后轮负荷的增、减量 △G=Fj×h/L。Fj使前、后轮上的载荷转移后,在 前后轮上要产生负荷增减。注意前后轮的方向不一致。 (4)汽车制动时受到的动态力分析 ◆惯性力Fj=mj j:汽车制动减速度 图6-42没有给出汽车停止时,重力及两个轮的支点反力, 这里只讨论制动时有所变化的力的关系。 ◆前后轮制动力 FB1、FB2;总制动力FB,且FB=Fj ◆前、后弹簧附加力△F1=C1△f1, △F2=C2 △f2。在Fj作用下,汽车产生前俯后仰,前弹簧压缩△f1,后弹簧伸张△f2,故在弹簧上产生附加力。C1、C2为前后弹簧刚度。 则 ; (6-28) β:制动力分配系数 (5)求△f1、 △f2 按图示受力分析,对O1、O2取力矩平衡 (6-29) (6-30) :车轮制动时,希望通过各自悬架的弹性恢复力平衡各自 悬架处的俯仰,所以,将各自车轮处的车轮受力与各自悬架的弹性恢复力进行平衡。 △f1、 △f2是反映车身制动前俯程度的值,该两值除与总布置参数(如h、L、L1、L2)、制动力FB、分配系数β、悬架刚度C,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纵倾中心位置O1、O2(涉及参数有:d1、e1、d2、e2) 联立式(6-28)、 (6-29)、 (6-30),得: (6-31) (6)无前俯设计 △f1=0,由式(6-31)得: 若发生前俯,则△f1>0 (6-32) (6-33) 通过上述分析,当h、L、β等参数已定,工程师们可以通过选择悬架纵倾中心位置来获得预期的抗前俯效果,这就是抗制动纵倾性设计。从现有的设计方案看,尚无一款车能达到△f1=0的设计(无前俯),这主要是悬架设计还要考虑尽量减少车轮传到车身上的冲击力,两者有一定矛盾。因此,采用抗前俯率来描述这个矛盾的调和。 (7)抗前俯率 抗前俯率设计是为了解决:悬架既要保证抗车轮对车架的冲击,而需要的一定柔韧性,又要保证抗前俯所需要的刚性。两者兼顾的设计方法是: 据(6-33) 故有: 抗前俯率 对乘用车,一般取ηd=50%~70%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