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 (Inorganic and analytic chemistry) 总学时:90 学分:5.5 一、课程概况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开课学期:1 3、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4、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申, 王长富 普通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黄佩丽, 田荷珍 基础元素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徐家宁,史书华,宋天佑,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迟玉兰,于永鲜,牟文生等,无机化学释疑与习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陈寿椿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朱裕贞等现代基础化学上、下化学工业出版杜(1998)黄孟健无机化学答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张青莲主编无机化学丛书1~18卷,科学出版社(1982~1998) 课堂教学与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课的开始一般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首先,要稳定情绪,创设课堂气氛。然后,集中注意,导入新课。 2.课的中心 由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的水平及教学时空条件的变化或不同,课的中心部分的组织安排可以是千百万化的。但基本的一条是相同的,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学生知识获得过程规律,让学生动脑、动手去感知和获得化学知识,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在课的中心,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愉悦、活泼的气氛中其智能操作活动的效率明显比在压抑、焦虑气氛中高。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以和蔼的教态、亲切的笑容、幽默的语言上课,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多一些安全感,少一些危机感,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按学生知识获得过程规律精心组织教学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实验等情境,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实验现象等,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获取相关的信息,再对获取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加工处理,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取得联系,改组或扩大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然后要设计练习、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3)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实验、讨论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获得知识和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的结尾 在课的结尾,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归纳与联系整合,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常用的方式有: (1)概括性小结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公式、图表或符号,对教学内容作简明、扼要的归纳小结。 (2)联系整合 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用原有知识和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知识,以此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中,改组或扩大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3)讨论与质疑 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质疑。 (4)练习实践 围绕新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形成性的课堂练习,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布置适当的应用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c) 支持服务 尽量通过习题联系、实验、多媒体学习资源、学习小组、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答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支持服务不仅包括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   课程教学模式 接受/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具体流出如下: 教师:问题引导—— 知识呈现—— 启发论证—— 组织讨论—— 联系整合—— 组织练习 激活 ↓ 感知↓ 理解↓ 内省↓ 内化↓ 强化↓ 学生:旧知与动机——知识表征——知识新命题——知识完善——意义建构——巩固运用 全部课程教学中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用其他教学模式,如讲解—接受模式,指导—自学模式,问题—讨论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方法 主要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程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