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干预.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职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干预

中职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干预 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  刘志红 中职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干预 内容提要:攻击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发展状况影响学生人格的品德发展。本文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本校近五年发生的学生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对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发生事件及人员的年级分布、发生频度的时间分布进行统计,探讨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干预的措施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社会性 发展心理学 干预措施 攻击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的状况影响儿童人格的品德发展,也是一个人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对校园内学生的攻击行为及如何干预也是笔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本校近五年发生的学生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何进行干预的措施。 一.攻击行为是中职校园内的高发违纪行为 在校园内诸多违纪行为中,攻击性行为占居首位。这是笔者对我校1997年9月至2002年7月的五个学年内,对学生中严重违纪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的结论。(见附表1) 97年9月至02年7月五个学年中累计学生违纪情况分类统计(附表1) 分 类 考试 作弊 攻 击 行 为 抽烟 旷课 过失单 打牌 课堂 违纪 其它 违纪 总 计 人 次 人 次 117 118 51 35 17 66 19 34 457 百分比% 25.6 25.8 11.2 7.7 3.7 14.4 4.2 7.4 我校是一所校风严谨的中职学校,凡是严重影响校规校纪并造成一定影响的学生都会受到不同等级的处分,这些行为一般为考试作弊、打架、抽烟、严重的旷课、严重扰乱课堂纪律、在校园内打牌、数次迟到、数次不按学校要求规范自己的仪容仪表等。笔者将比较集中的考试作弊、抽烟和攻击性行为(打架和严重扰乱课堂的行为)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发现:五年中,因攻击性行为受处分的人次占所有受处分人次的25.8%,与学生中的作弊行为(占25.6%)同样属于校园内的高发违纪行为(见附表1)。在这些攻击行为中至少有五件(以事件论)属于情节严重的,先后有16名学生因严重的行为后果被开除学籍。 最近,从新闻媒体等渠道,我们也得知校园内学生之间严重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如去年春季朝阳区某职高的一些学生群殴使一名学生死亡,其后果是触目惊心的,因此校园内学生中的攻击性行为需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我们去研究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规律及应采取的干预措施。 二.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对于儿童、青少年中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解释。著名的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茨(K.Lorentz)在《论攻击》一书中表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人和动物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而一些心理学家反驳道(多拉德的“挫折-攻击假说):“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和自身参与打架斗殴等冲突而学会的攻击行为。在长期的自然观察中,这些学者发现,儿童的攻击行为受到事件结果的调节,如果攻击同伴的儿童因打败了对方而“提高”了在同伴团伙中的“地位”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其行为得到强化,以后会更倾向于攻击他人。而且发现,高攻击性儿童的父母一般限制其子女在家庭内部的攻击行为,但却往往宽容甚至支持子女在家庭以外对他人的攻击。另一方面,当儿童发生攻击行为后,家长过度的惩罚也会强化儿童的攻击性,他们发现,一个因打架而受到家长严重惩罚的儿童,一般在家庭中攻击性较低,但是儿童一出家门,情况就不同了,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在家庭之外,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因而我们也常常听到攻击性较强学生的家长报怨:“在家里好好的,怎么总在外面惹事呢?”。在笔者工作实践中也了解到,一些攻击性较强的中职学生,都有在小学、初中阶段被教师的暴力行为侵害的经历,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向教育者习得攻击行为的现象不能忽视。 认知理论通过实验揭示了儿童攻击行为与认知缺陷的联系,即: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归因偏见;行为反应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和问题解决策略上存在缺陷;对攻击行为的后果抱乐观的期待。围绕攻击性儿童的归因特点,国外的研究人员设计了精巧的实验:让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男生同样接受一个不知姓名的假设同伴造成的消极后果(自己的迷宫被弄倒)。同伴的行为意图有三种:善意、恶意和意图不明的。结果发现在善意和恶意两种条件下,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的反映没有显著差别,两者在恶意条件下均比在善意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但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