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威海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威海职业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项目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编号:06-13-07
威海职业学院
二〇〇九年九月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威海市信息产业局、 哈工大软件学院、威海奥博软件公司、山东农友软件公司等本地政府及企事业的专家联合组建,成员中既有学者型专家委员,又有来自威海地区最具实力的企业专家。本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开拓工学结合、任务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加强技术研讨和师资培训水平,也有利于构建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稳定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威海地方经济。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专业委员会
职务 工作单位 职务 电话 1 曲桂东 教授 主任委员 威海职业学院 副院长 5700858 2 马龙 高级工程师 副主任委员 威海信息产业局 副局长 3972123 3 权光日 教授 副主任委员 哈工大软件学院 院长 4 森智强 高级工程师 副主任委员 电信局数据通信分局 局长 5287976 5 邹本强 副教授 委员 威海职业学院 教务处
副处长 5710069 6 谭中和 高级工程师 委员 劳动保处信息中心 主任 5225015 7 李常波 高级工程师 委员 电业局信息中心 主任 5200209 8 刘崇海 高级工程师 委员 财政局信息中心 主任 5232551 9 万强 高级工程师 委员 清华科技园 副总经理 5661128 10 李月生 高级工程师 委员 奥博软件公司 总经理 5626686 11 高航 高级工程师 委员 惠光电子公司 总经理 5282186 12 龙路钢 高级工程师 委员 山东农友软件公司 总经理 5626009 13 毕华伟 高级工程师 委员 开元网络公司 经理 5208398 14 邹立庆 高级工程师 委员 万庆电脑公司 经理 5217828 15 丛迎九 副教授 委员 威海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副主任 5710318 16 张诚洁 副教授 委员 威海职业学院 软件教研室负责人 5710329 17 王钢 副教授 委员 威海职业学院 计算机教研室主任 5700429
编制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高中毕业生及对口职高毕业生为教育对象,适用于三年全日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由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技术教研室与哈工大软件学院、威海奥博软件公司、山东农友软件公司等企事业共同制定,并经学院编审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学院批准自2009级开始实施。
目 录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1
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1
(一)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
(二)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4
(三)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4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 6
(一)人才培养目标 6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深度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7
四、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 8
(一)面向工作岗位重构课程体系 9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10
(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13
五、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 15
(一)教学团队的教师数量配置 15
(二)教学团队的素质要求 15
(三)教学团队的素质培养 16
六、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7
(一)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 18
(二)建立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18
(三)加强以机制创新、教学改革、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 18
(四)实验实训条件的软硬件配置要求 19
七、教学的运行管理 20
(一)基于工作过程,改革教学方法 20
(二)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22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7
(四)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四个共同,实现三个零距离 28
(五)软件技术专业生均成本与效益分析 29
八、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30
(一)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30
(二)强化人文素质培养 30
九、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31
(一)评价原则 31
(二)评价指标与形式 31
(三)评价信息收集 32
(四)评价反馈 32
十、改革的成效 32
(一)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32
(二)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了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32
(三)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34
(四)形成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35
(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专业教学资源 36
(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37
十一、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与建议 38
(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38
(二)人才培养方案可推广度分析及经验与体会 40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计
文档评论(0)